出门就有“会所” 邻里都是“家人” 海珠区南华西街积极营造邻里文化,推行“熟人社区”模式获点赞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邻里情。”但这样的邻里关系在现代都市中却越来越少见,不少社区邻里甚至对门却互不认识。而在海珠区南华西街,街道通过社区驻点团队每周走访、建立街坊群防队伍、打造邻里公约、建成“街坊会所”等方式,营造邻里文化,从而使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使疏离的邻里亲近起来,共同构建熟人社区。记者近日获悉,南华西“熟人社区”模式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表扬。
乐安居为152户长者居家安全添保障
住在南华西路的89岁高龄老人何伯伯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连喝水也只能用吸管才能不被呛到。他的老伴珍婆婆介绍,何伯伯一直腿脚不灵便,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去年初不小心在厕所摔倒所致。老伴的这次意外摔倒,让珍婆婆以后都格外小心。她说,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两人住了65年,内部装饰一直都没有动过,甚至65年前的壁纸和瓷砖都还保留着。“我和老伴还有孩子,都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舍不得离开。”珍婆婆说。
和珍婆婆一样高龄的老人徐婆婆,3年前老伴过世,儿女不在身边,如今一个人住在龙溪二约1号,但这位独居老人除了腿脚不便外,眼睛也不好,虽然2014年做了青光眼手术,但看东西还是模糊不清。在她的家中,前后门的进门处和厕所都有台阶,对于身体机能已经下降的徐婆婆来说,无疑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实际上,像何伯伯和徐婆婆这样的情况,在南华西街并不少见。据了解,南华西街辖内共有12个社区,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其中,东片区以砖木结构的老旧平房为主,不少房屋潮湿阴暗,且还没配备独立卫生间,长者们走路一不小心就容易摔跟头,这样的居家环境往往存在不少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南华西街通过“一街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工专业服务介入,在社区开展“乐安居”项目,成功募集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捐款等资金3万多元,目前已为152户长者家庭安装扶手、防滑垫、安全灯、防撞角、拐杖等居家安全辅助装置。“去年,社区进行居家安全改造,不仅安装了走廊和厕所辅助装置,提供了便利拐杖,同时安排了义工协助买菜和开展上门慰问服务,现在我感觉安全多了。”徐婆婆笑着说。
街坊会所 社区居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家”
会所不仅出现在商品房小区,在南华西街青瓦大屋和趟龙门之中,原来也有一个“街坊会所”。在这幢3层共550平方米的“街坊会所”,居民可以免费享受“亲睦家庭”“健康夕阳”“惬意春天”“红色关爱”“梦想起飞”五大星级服务。在街坊会所一楼的“街坊客厅”,古董花瓶、粗瓷碗、老式保温瓶……陈设装饰都有着“家”的亲切,这些摆设都是由街坊们所捐赠。
“以前很羡慕亲戚住的小区有会所,但现在这里就是我们最快乐的地方。”红姨是街坊会所一名常客,她说,每天她都要到会所坐上几个小时,跟街坊们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如果哪一天不想买菜做饭,还可以在这里订一份爱心午餐,解决吃饭的烦恼。
会所一名值班的义工介绍,如今每天都会二三十名老人来这里聊天或者参加活动。会所一楼有图书架、报纸架以及象棋、扑克等文娱用品,二楼设有心理咨询室,以及具备阅览室、绿色网园、手工作坊等功能的“家庭怡趣轩”。一到暑期,家庭怡趣轩就成了最受街坊欢迎的亲子活动场所。
会所的三楼是“街坊剧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多功能室,平日是街坊私伙局的大舞台,进行电影放映、跳舞、唱歌、练太极扇、讲座等活动。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街坊会所提供了安、居、乐、业、康五项内容,涵盖了老、少、残、妇、外五种服务人群,让会所成为居民共同的“家”,彼此也不再陌生。
“阿春”热线 让来穗人员感受到社区归属感
“你好,这里是"阿春"热线,有什么可以帮到你吗?”在位于同福西路的“新南华西人之家”前台热线,经常可以接到居民的求助电话。据了解,“阿春”是一名住在南华西街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他热心助人20余年,一直将善意传递。近年来,南华西街培育和孵化融合性社会组织“新南华西人联谊会”,建立联谊会党支部和来穗人员志愿者队伍,并设立“新南华西人之家”用于服务辖内来穗人员。
“我想在南华西附近租房,能否提供相关信息?”“我想找份工作,有没有岗位可以推荐?”如今,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南华西街,如果遇上困难,都可拨打阿春热线或直接到新南华西人之家寻求帮助。“在新南华西人之家,除了日常为来穗人员提供各种服务,还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暑期就快到了,街道联合社工为来穗人员子女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让来穗人员有了归属,实现来穗人员社区融合。”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除了“新南华西人联谊会”,南华西街还组建了百人的治安信息员队伍,辅以少年警队、爱心互助队、街坊志愿服务队等群防力量,定期开展社会面防控义务巡逻,发展培育平安使者队伍,收集治安线索,既能增强街道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有效遏制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更能带动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真正实现共治共建共享。
街道:把居民群众当家人 把社区事务当家事
南华西街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南华西街通过建立“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及街道领导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和“五必访”制度,街道领导班子带头组建12支社区驻点团队,每周二坚持到社区走访,找准维护居民群众最切身利益的着力点。
工作人员还介绍,“不少与社区长者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在日常的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街道充分完善居民议事平台,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全面了解居民需求,协商寻求解决方法,并跟进社区事务的情况。通过这种机制,让邻里友爱互助,干群亲如家人,党员干部把居民群众当家人待好,把社区事务当家事办好,见面能叫名字打招呼,上门能知情况聊家常,群众大事小事找社区,社区尽心尽力为群众,切实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实现真正的"熟人社区"治理。”
街坊说
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最让人向往,正因为有了“熟人社区”,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不再孤单,而是越来越精彩。
——南华西街退休老人顾阿姨
推行熟人社区治理,让邻里多交往,互相熟悉,增进感情,矛盾就少了,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就强了,社会治理也变得简单温馨起来,共建共治共享自然就落到实处。
——居委会工作人员
梁先生
对同住一幢楼的邻居来说,很多不但上下楼的邻居不熟悉,就连对门的邻居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建立“熟人社区”,让邻里之间有了互动,彼此守望相助,用“人情”来化解邻里之间的纠纷,社区也就更加和谐,呼唤更多“熟人社区”出现。
——市民李先生
“熟人社区”更加适合老年人多的老城区,在一些新型社区中很难推行。特别是一些大楼盘,住对门好几年都不一定互相认识,一来可能年龄层不同,大家没有共同语言,二来人们普遍警惕性也比较高,对待陌生人也不太喜欢敞开心扉聊自己的事情。
——市民郑小姐
新闻推荐
今年,鸦岗举办了史上最大型的龙舟活动,33条龙舟参与竞渡之余,还有彩龙表演、摩托艇表演等,让观众大饱眼福。广州日报全媒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