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诗 微时代的新文学潮流

羊城晚报 2019-06-17 06:26

□吕 明

在手机微信的驱动下,现代社会生活日趋快捷、方便、多元和碎片化。一种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四行以内微诗,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传播,成为“微时代”文学的新潮流。广东诗人熊国华,可以说是微诗的领军人物。2014年腾讯开辟微信群功能不久,熊国华、田忠辉即在广州发起成立了“国际华文微诗群”,人数一度达到500人,日产原创微诗200多首,被誉为“当下最火爆的国际性微诗群”。他们倡导的四行微诗,被专家誉为“微诗体”和“现代绝句”。

继主编《国际华文微诗选粹》(2015卷、2017卷)之后, 熊国华2019年又主编了“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20部。最新出版的《熊国华微诗选》(中英对照)即是其中一本。从形式来说,其中有一行微诗(如《同病相怜》:“一个影子对着光杆苦笑”);二行微诗(如《风的秘密》:“在心动与手动之间/横躺着一部厚厚的《礼记》”);三行微诗(如《世界之窗》:“把世界浓缩成窗口/把窗口天天握在手中/透过窗口探世界”),但更多的是被认为标配的四行微诗。

熊国华在《旋转的世界》自序中说:“只有触及灵魂的艺术,才有感人的力量。”精神的思辨,在他的诗中隐隐成为第一性的东西。读熊国华的微诗仿佛在读纪伯伦的散文诗和泰戈尔的小诗,处处释放着思辨和哲理的芬芳。不过,细细品味,更可触到如杜甫、李绅般传承数千年的诗歌里叙事伤世的沉重。《思想者》犹如诗人的自我题照——“半跪慈悲苍天,半跪苦难众生/用手撑起唯一高贵的头脑”。他密切关注苦难众生和人类生存环境,在《消费时代》里用一种十分“堵”的堆叠发出了关于生存环境沉痛到绝望的嗥叫与警告:“消费路易十三,恍惚像个皇帝/消费伟哥,骨髓开始空虚/消费核泄漏,后代变成怪胎/消费地球,死无葬身之地”。诗人如预言家,能警醒在广告和金钱中日益膨胀的人们吗?在《叙利亚空袭受伤男童》里,“鲜血不是用来化妆/你如一片秋叶落在救护车上/太多的惊恐让你不会流泪/五岁的眼神有了百年沧桑”,透出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熊国华十分关注当下社会生活,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实问题横梗在诗人心中。他没有美化和粉饰现实,他看到农民“脱贫的欲望像塞车一样拥挤”,可是,他们如“被城市污染的鱼群,无法回到原乡”(《农民工》)。熊国华诗里的“原乡”不光是因为许多打工的农民流落在城市里而导致乡村的衰落,更多的是精神的“原乡”也失落了。在“野渡无人。何处空巢老人”的观照思考中,诗人发出“野渡哦!河水是我忧伤的倒影”(《野渡》)的感叹。《留守儿童》选择了最巧妙动人的表现点:“妈妈从广州寄来的月饼/今夜,只能跟小黑狗一起分享/亲情被金钱划开的伤口/盼望天上的嫦娥,施法抚平”。这让我想起彭燕郊的《读信》,也是用月亮说事,“大滴大滴的眼泪模糊了月亮”,这是彭燕郊在读到60年代中久违的朋友来信时,在心中祈愿“再也不要让眼泪模糊了月亮”。虽然两首诗的情感浓度不同,但是悲悯情怀是一样的,犹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样催人泪下。

熊国华在《新时代的微诗》中提出:“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杀伤力的生物,不是恐龙而是微生物。”他认为:微诗不微,主要在于高度的“浓缩性”。我们品味他的微诗,发现他通过精炼的文字把思想、意象、情感淬炼成铀,创作出更纯粹、更精美的诗句,阅读引爆后能量更大,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记忆深刻。例如《孙中山铜像》:“用剪断的辫子做一根/黑色手杖/敲醒沉睡的大地”,这首诗衔接的是鲁迅先生特别欣赏的《击壤歌》短促明快的民歌传统。斩钉截铁的诗句,巧妙地表现了孙中山唤醒民众对封建王朝的反抗。

在《中秋的思念》里,熊国华大胆地作出了用4行微诗贯通古今诗学的尝试。首句“春蚕。蜡炬。飞红。丝雨”,有如中国远古歌谣《弹歌》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直接短促,并列拼贴,跳跃性强;第二句“衣带渐宽,人比黄花”化用宋词,是元曲的套路;后两句“春分盼望着中秋的月饼/人海中永远删不掉的桃花”,是现代诗的延伸。由此可见,微诗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承接与活用古今中外各种诗学传统。熊国华对微诗的探索,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新闻推荐

网上赌博被骗千万 警方跨省抓获嫌犯 广州反诈中心今年以来为8.7万名群众挽回1.94亿元损失

南方日报讯(记者/吴珂通讯员/晏楠张毅涛)今年以来,广州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已成功劝阻7.1万名群众,使其免受...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