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人类探索海洋的足迹

南方日报 2019-06-17 06:22

《航海家的笔记本》

[英]休·刘易斯-琼斯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年4月

定价:160.00元

在戏剧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克里用绘画记录了海上生活、他作为外科医生的职责,以及他在战时或和平年代中了解到的风土人情。图中是广州的繁忙海港。

郑和为中国带回了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其中就包括这只位于索马里的阿丹国(Ajuranempire)于1414年进献给永乐帝的长颈鹿。

●(英)休·路易斯-琼斯

编者按

《航海家的笔记本》是继畅销书《探险家的笔记本》之后,探险史学家休·路易斯-琼斯推出的又一力作。本书展现了15世纪至20世纪,来自世界各地60位航海者的手记。书中汇集400余份珍贵的一手历史资料。这里不仅有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也有在詹姆斯·库克船长的领导下为世界带来第一张南极冰山图的“决心号”与“冒险号”,还有爱德华·克里医生用笔描绘的广州繁忙的海港……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人人都是海员。

中国航海家郑和

“我们已经穿越了巨大的水域,在海洋中看到了巨大的海浪,如高耸入云的群山……”

郑和是中国明朝时的一名太监,他一路走到帝国官场的最高层,成为一名相当于海军上将兼外交官的内官监太监,统领着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木船舰队。九桅平底大帆船,中国人称之为“宝船”,这些运宝船上满载着瓷器、丝绸和精美的艺术品,通过贸易为中国(“MiddleKingdom”)换来所有想要的宝贝:象牙、犀角、玳瑁和宝石、稀有木材、香料,还有药材和珍珠。

1405年至1433年,郑和指挥他的船队在中国海和印度洋进行了7次史诗般的航行,从中国台湾到波斯湾(PersianGulf)再到非洲东部海岸。中国人也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开始了解欧洲,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前往欧洲的意愿,因为“远西地区”只有羊毛和葡萄酒,听上去似乎并不吸引人。这位“海军上将”一定曾经亲自记录过航海日志或图表,但所有的原稿都遗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中国以外鲜有人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而在他自己的国家,有关中国明代的文献记载了郑和的舰队,如果这些编年史中记载的内容确凿可信,那么1405年的这支探险队由2.7万名船员、62艘巨型宝船和上百艘小船组成。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数字。但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学者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都清楚地描述了这些载满航海家、水手、医生、官兵、文士以及艺术家的,长度达120多米的多桅帆船。郑和的随行官员巩珍所做的日记,成为巩珍后来于1434年出版的著作《西洋番国志》一书的原始资料。还有几位随船官兵也记录了航海笔记,但他们所记录的内容只为后来的木刻传记提供了一些一般性的叙事细节。

在郑和生前,曾有无数为他而建的宫殿和纪念碑,在他走访过的地方,人们也纷纷立起石碑。1911年,在斯里兰卡发掘出一座石碑,上面雕刻了郑和于1409年第二次到岛上访问的航行。从南京出发之前,郑和安排人用三种语言——汉语、泰米尔语和波斯语刻碑纪念,文中祈求神灵保佑一个由贸易基础建立起的和平世界,并记录了船队在不同地区登岸时为当地人送去的慷慨礼物。在今天的南京有一座在原址上重建的郑和墓,但这只是一个衣冠冢。据传说,郑和在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航行中去世后,被葬在了印度西部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Coast)附近的大海中。就像许许多多的海员一样,郑和最终没能活着回来。

爱画画的随军医生

“台风减弱了一些,但我的早餐除了一点冷肉和一瓶啤酒之外,什么都没有。”

1841年4月29日,爱德华·克里医生坐在靠近广州城墙的一个地方画画。在跟随皇家海军舰艇“响尾蛇号”(Rattlesnake)运兵船驻扎在中国海域的11个月里,他抓住一切机会探索附近的区域。但随着英国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每一场愉快的短途旅行通常都会往危险的方向发展。正如克里的画笔所描绘出的那样,在一声尖锐的“鞭响”声中,一颗炮弹从船上射出。在快速安全地撤退到船上后,他在自己的草帽边缘发现了一个弹孔。他在日记中冷淡地写道:“距离太近就不美了。”

1837年,就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的前几天,英国海军部队任命23岁的苏格兰裔英国人克里担任助理外科医生。10年间,他在远东地区目睹了鸦片战争和针对中国南方沿海的海盗船队进行的武力行动,及其伴随而来的诸多掠夺和杀戮。克里以同情和坦率的方式记录了这一切,但他还需要参与可怕的战后处理。在任何冲突中,双方都会有受害者,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克里只负责救治伤员,无论他们为谁而战。

气候和生存条件使得一切变得更加艰难。除了致命伤外,部队中还有很多人死于痢疾、腹泻、霍乱和发烧。“死亡正在为我们的部队带来一场浩劫,这太让人难过了。”克里写道,“考虑到我们正在饮用的水中混合了稻田中污浊的死水,出现这样的情形我并不意外。”

罕见的女航海家

“不论是珍贵的还是普通的鱼类……每一条都在楠萨奇岛上被仔细研究过。”

所有人都看着绞车被拉紧,水面上有气泡在搅动。然后,一颗金属球从水中冒出来,沿着海水流动,金属球被缓缓拉过船舷栏杆,放到了甲板上。舱门被打开,一名女子从里面慢慢爬出来,脸上泛着喜悦的光芒。1930年6月11日是格洛丽亚·霍利斯特的30岁生日,她刚刚去过了比当时的任何女子去过的都要更深的海洋深处。

作为著名的自然学家威廉·毕比的首席技术助理,霍利斯特是毕比在楠萨奇岛的百慕大海洋探险科考队成员之一。他们的目标是发现并分类该地区的所有水生生物。在随后的潜水中,霍利斯特又下潜到令人难以置信的368米深(在她生前无人能够打破她创造的女子下潜纪录)。在封闭而狭窄的深海球形潜水器(深水球)里,她透过微小的熔合石英窗凝视着外面,惊叹于鳗鱼和柳叶鱼的幼鱼游荡在它们自己的世界,而非实验室的鱼缸里时,是多么自在优雅。

1924年从康涅狄格州女子学院(ConnecticutCollegeforWomen)毕业后,霍利斯特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学硕士学位,之后在洛克菲勒研究所(RockefellerInstitute)担任癌症研究助理。1928年,她申请了毕比领导的纽约动物学会的热带动物研究所中的职位。那时,毕比正在寻找一位擅长解剖的专业博物学家加入他的探险团队前往百慕大。霍利斯特很快就成为了毕比无比珍惜的人才。她不仅是毕比在深海球中下潜时,作为通信连线那一端值得信赖的伙伴,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鱼类学家。霍利斯特自创了一套处理鱼类标本的方法,将它们变得透明,从而可以更加清晰地进行研究。百慕大人称之为“鱼的魔法”。

像她的导师毕比一样,霍利斯特深知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决心尽可能地去保护它。20世纪50年代初,她与丈夫安东尼·阿纳布尔(AnthonyAnable)一起创建了米亚努斯河峡谷保护委员会(MianusRiverGorgeConservationCommittee),致力于保护自然栖息地不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编自《航海家的笔记本》,本栏插图由出版社提供)

新闻推荐

“超级网红”故宫秀

文题堂上作文(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春节前后,故宫频繁成为媒体聚焦的主角。先是“紫禁城里过大年”展...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