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从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炼成记”
坐落在凤凰山下的南平“静修小镇”。南方日报记者符超军摄
从化西塘村通过童话小镇建设,已悄然蝶变为文明村、示范村。
南方日报记者符超军实习生江子晴摄
从化莲麻小镇将打造十里酒铺,百家酒坊等酒文化特色。南方日报记者肖雄摄
一条条柏油马路穿越村庄,一座座白墙灰瓦的院落村舍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干净,道路整洁,溪水清澈……12日,珠三角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座谈会在广州从化区召开。
举全市之力把乡村振兴战略谋划好、实施好,广州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
作为广州农业农村大区和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从化区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探索出以坚持分类指导、梯次创建的理念,按照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3个创建标准,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区221条行政村已完成“省定干净整洁村”创建,其中90条行政村完成“省定美丽宜居村”创建,5条村基本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更是为珠三角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这场高规格的会议背后,广州乃至珠三角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走读从化的田间地头、山林水泉,我们希望能从美丽乡村的崛起中得到启示。
南方日报记者朱伟良周甫琦
“头雁”下沉一线?
党员干部带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金黄稻田一望无垠、清澈溪水潺潺流淌、精致民居鳞次栉比、远处青山若隐若现,青山绿水、田野楼房汇聚成一片乡村景色,散发出浓浓乡愁,承载着家的味道。眼前这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画卷是米埗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米埗地处流溪河畔,有洛溪河与磻溪河从境内流过,村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广。环境优美、乡风淳朴以及交通便利让米埗吸引了不少游客,优越的生态和地理条件也组成了这里独特的发展禀赋。
米埗村要建设为集民宿、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小镇,改善环境是基础要务。作为米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丽发挥“头雁”作用,在上任短短一年时间里,对米埗村每个在建项目、每户村民情况都了如指掌。“要深入基层,必须与村民同声同气。”她说,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鼓起勇气开口讲粤语,模仿学习村民的本地口音,力求打破沟通障碍,尽快融入到村民当中,把人居环境整治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打造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基石。从化区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把夯实党的基层基础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依托“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111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全区特色小镇建设所在村、后进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担当“领头雁”,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输送了骨干力量。
“现在,我们每个社都有村干部负责联系,每户村民都有村干部和党员联系,他们不仅经常走家入户宣传,还带头搞卫生,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南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介绍,目前,南平村实行了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和农村党员包户的挂点联系制度,构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有效发挥了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
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说,该区开展大抓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行动,实施了24个党建项目,组建了12支党员先锋队,打造莲麻、米埗、南平等特色小镇党建示范点,完善镇(街)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和农村党员包户的挂点联系制度,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党员率先垂范,米埗村还设置了“光荣榜”与“曝光台”,督促村民自觉维护房前屋后卫生。“以前来过的游客见到村里现在的面貌都很惊讶,说变化很大,环境很舒服。”米埗村第一书记肖丽笑着说。
特色小镇牵引?
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酿酒是莲麻人的一大传统。“做头酒,水质和环境很重要。水质好,环境好,做出来的酒会更好。”吕田莲麻小镇山香酒坊创始人白杰鹏说。
2015年,历史悠久的莲麻头酒借助莲麻特色小镇游建设的契机“酒”名远扬。小镇因地制宜取材,把酒类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发挥流溪河水源头的生态优势和莲麻悠久的酿酒历史,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围绕莲麻酒文化,打造酒文化商业街、斗酒广场建设百家酒坊。
白杰鹏告诉记者,米酒销路已经稳定,现在他家酿酒作坊的月产量达到了3千到4千斤,有时还供不应求,年产值可达60万元。
像白杰鹏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酿酒作坊,在莲麻小镇有27家,当地还建起一家企业建制的莲麻酒业。现在,莲麻的酿酒产业向特色化、集聚化方向发展,莲麻酒业、酒鬼街、十里酒巷、斗酒广场、杨记酒铺等与“酒”有关的产业成为了广州最北门户的一张靓丽名片。
莲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从化以特色小镇为动力源,以联动廊道为动力轴,将全区221条行政村统筹划分为15个片区,对标特色小镇建设标准,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特色小镇辐射一片,按照核心区突出旅游社区服务功能,拓展区对标核心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思路,实行“一个片区、一个规划、一种风格、一套标准”,充分发挥特色小镇核心村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拓展区约90条行政村成功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联动廊道带动一片,探索构建“主线+支线+连接线”的线路网络,既有力推动了温泉、米埗、南平、莲麻等特色小镇的联动发展,也带动建成约453公里的流溪绿道,打造6条美丽乡村旅游线路,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村的乡村振兴工作。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生态设计、文化体育、特色民宿等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兴起,从都国际论坛、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全国民宿大会等高端会议先后落户,全国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LP生物医药综合创制平台陆续启动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强劲的绿色发展实践,在从化特色小镇相融共生。
把特色小镇作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和样板,从化坚持将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作贯穿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并优化产业集聚发展,促使美丽环境转化成美丽经济,从而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说,特色小镇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一幅以山水田园果林为底色,把自然资源融入产业发展的画卷正在广州北部乡村渐次铺展。
共建共治共享?
激发珍爱家园主人翁意识
端午假期,城郊街道的西村小镇花田艺术季音乐会如期而至,这场乡村里的音乐会吸引了来自珠三角的游客慕名前来,热闹非凡。悦耳动听的现代乐曲唱出了村民的幸福心声,也映照了农村的发展变化。
西和村是西和万花风情小镇的核心区,这里以花卉产业为基础,联动休闲观光、高端民宿、户外体验等农旅文产业融合发展。西和村第一书记陈敬良告诉记者:“伴随着西和的发展变化,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2018年,西和村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了10%以上。”
幸福源自产业的兴旺、环境的提升,更源自文明乡风和社会治理的成果。从化区以多元共治的理念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以及相关企业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在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多方联合,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人居环境整治提供长效保障。
每天,在南平静修小镇的重要地点和路段,都会出现一支红袖章队伍。他们佩戴红袖章,手拿对讲机,活跃在角落,成为村内治安动态的“观察点”和“流动哨”……打造乡亲服务站,南平村开启“724”群防共治创新模式。
南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介绍,“724”指的是七支队伍、两个平台和四个制度,该模式是村“两委”加强村级治理的创新举措,整合了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伍军人、热心村民、妇女儿童等各方力量,通过更多元的渠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社会协同无缝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强化基层治理,为全面振兴发展奠定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良好农村社会治理基础。
从问题村到童话小镇,西塘村“蝶变”的第一步就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西塘村通过组织本村100多名富余劳动力,成立了“城乡清洁服务队”“工程建设服务队”“园林绿化服务队”“绿色娘子军”等4支队伍,让村民们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能在空闲之余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管理服务。
现在,稻草节已成了西塘童话小镇的品牌,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他们在青山绿水之中,流连田园花海,欣赏惟妙惟肖的稻草作品,感受乡村之美、民风之淳和治理之效。
“我们不仅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队伍,走村入户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还注重坚持以改革为手段,加快破解制度机制瓶颈。”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说,在特色小镇率先试点全省首个《乡村民宿开办指引》,有效规范民宿建设管理工作;实施全省首个《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实现“管工匠”和“管建房”的有机结合,破解“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农村建房乱象。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建设,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村民珍爱家园的主人翁精神。
得益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群提升了“颜值”和气质,传统村落呈现出青山依傍、碧水环绕、环境整洁的振兴新景象。
产业旺起来、环境美起来、腰包鼓起来……位于广州北部的从化正奏响一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和谐乐章。
新闻推荐
中大团队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传染病杂志》 活禽市场传播禽流感风险 比养殖场高22.4倍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秀婷)老广们爱买活鸡“现杀现吃”,但其中却蕴藏着巨大的禽流感传播风险。近日,国际知名期刊《传染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