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医保筹资不是预算或投资,要看成财务

南方都市报 2019-06-13 06:33

南都讯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6月12日出席了在青岛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陈金甫在“实现全民健康———可持续融资、医疗保险系统与扶贫”的分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医保制度将是全社会扶贫的重大攻坚领域。

陈金甫表示,从中国医保制度发展过程看,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首先发端于减贫。医保制度的建立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中国的医保制度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都是不足的。

“从中国政府的意图和政治决策看,医保制度建立主要立足于减贫。”陈金甫说,发展到后来,医保制度才成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一个制度保障。

中国医保是

世界上最大的减贫计划

中国医保的制度发展历程说明,“中国逐步走出一条制度性解决贫困的道路”,陈金甫说,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解决普遍医疗需求,社保像一张大网一样,减少因病致贫发生率。“若没有覆盖13亿人的医保制度安排,中国因病致贫发生率会远远高于目前。”

“中国政府推进医保过程中,始终把贫困人群视为社会政策首要关注对象”,陈金甫说,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曾经有1000多万下岗工人,还有几百万人退休工人,他们依赖单位体制,没有社会保险。中国政府拿出几百亿资金解决他们参与医保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医保是世界上最大的减贫计划,它看似是一个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嵌入了政府庞大的减贫计划。

比如说,2005年,中国推出了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医保制度。陈金甫表示,这实际上也是基于应对农村原有以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医疗供给系统弱化,大量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过程中,农村医疗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状况;同时,进入城市的群体如何融入城市医疗的保障问题也很突出。

于是,当时,中国政府一方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8亿人的医保制度安排;又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解决了2.8亿城市非职工的医保。当然,这些群体的筹资能力和医疗成本负担能力比较弱,在政策设计中采取两档,居民通过参加大病保险解决大病住院保障,未来再解决全面保障。

医保筹资要有较好的

成本控制和绩效产出

陈金甫表示,医保的筹资不能看成是一个预算问题,要得越多越好;也不能看成是投资问题,追求有利可图;而是应该看成一个财务问题,有较好的成本控制和绩效产出。

陈金甫表示,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中,医保将是社会扶贫政策的重大攻坚领域。目前采取的办法是“三重保障、梯次减负、兜底解决”。

基本医保解决政策范围内80%的费用;随后建立特殊大病保险,给参保者增加给付,解决群体性的负担问题;对贫困人群采取特殊兜底保障。通过这三重保障,确保城乡居民“有病有地方看;小病能治好;得了大病,不影响基本生活”。

不过,陈金甫也表示,在扶贫攻坚阶段,财政等各方面投入非常大,但后续如何持续地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能否建立长效机制,中国政府正在研究。

另一方面,“解决贫困不光是支付,还有医疗服务能力的问题”。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合适的医疗”。这意味着,贫困人群需要到外地看病,增加医疗支出和就医的成本,同时还减少了生产收入。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的改革仍然需要同步推进。

“医保赔付不光是支付,实际上是一种购买。”陈金甫强调,医保购买要能够促进医疗服务和产品质量追求和创新追求,促进医疗服务供给方面有效发展和改革。

现场

浙江养猪户为何获陈冯富珍点赞?

6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一位浙江养猪户受到大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邀请,登上了一场名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论坛演讲台。他介绍了自己改良养殖技术,生产不含有抗生素猪肉制品的经验,获得了抗菌素耐药性方面专家学者的点赞。

每年8万吨以上抗生素用在畜禽养殖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提高。但发明还不到10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也逐渐走下了“神坛”,耐药性问题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

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一方面是要杜绝临床医疗环节的抗生素药品滥用,比如公众误以为可以用消炎药来治疗感冒;另一方面,农业畜牧养殖领域对动物的抗生素滥用,也会间接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每年大约有8万吨的抗生素用在畜禽养殖上,特别是养猪业用量很大。养殖场大剂量地使用抗生素一个重要原因是,抗生素能减轻动物疾病的发生,还能提高生长速度。

他养猪尽可能避免抗生素使用

华腾牧业总经理沈建平是浙江一位养猪农户。他说,“我们要从源头,从原料把关,用平衡的营养提高猪的免疫力,尽可能避免抗生素的使用。”

沈建平的办法是,利用空气净化、恒温恒湿等手段,改善猪只的生存环境,减少其得病的几率,从而尽可能避免抗生素使用。

“我们从欧洲找了专家在我的农场任职了6年,帮助我们想办法在减少抗生素或者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怎么养好猪。”沈建平说,投入当然很大,但是我们的猪肉特别好吃,“吃过我们猪肉的人,别人的猪肉很难入口。”

据他介绍,其生产的猪肉价格比市场上的猪肉均价高了两三倍。养殖成本一部分从猪粪上省下。他同中科院合作,研制出了猪粪炭。这种生物炭有极强的饱水性,应用在沙漠造林中效果很显著。

“我们在中国最干旱的地方用猪粪炭种植的植物100%存活。”沈建平说,未来猪粪的收入有望接近饲料的支出,达到平衡。

沈建平透露,未来养猪场的减抗更要依赖于大数据的支持。“我们将在猪身上植入芯片,通过收集猪的体温、运动量等数据进行猪只疾病的预测和分析,从而减少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量。”

沈建平的讲述吸引了在场全球卫生健康专家的关注。陈冯富珍等人表示,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沈建平的农场看一看。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发自北京

新闻推荐

夏夜,轻薄面膜敷起来

广州的夏季特别闷热,即使是在凉快的夜晚,也避免不了地区特有的蒸炉型粘腻感。对此,许多护肤达人都忍不住呐喊:“夏天可不可以...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