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嗯”字引发的网络社交讨论27%网友认为单字回复不礼貌,随意发送语音最不受欢迎
[摘要]27%网友认为单字回复不礼貌,随意发送语音最不受欢迎
南都讯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微信回复了老板一个“嗯”,结果被老板批评:和领导和客户都不要回复“嗯”,这是微信的基本礼仪。该网友表示不理解,准备辞职。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确实应该遵守一些礼仪,老板批评是对的。也有人认为,老板其实也并非是批评的口吻,为此辞职有点反应过激了。南都NDX实验室发起热点站站队调查,结果显示,近7成受访网友站老板。
回复领导多用“好的”“收到”
对于一个“嗯”字引发的批评,参与站队话题讨论的网友中,67.4%表示支持老板的做法。这些网友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是从聊天截图中看老板的话根本不能算是批评,二是回复上司“嗯”确实不太符合网络社交礼仪。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成的网友表示对领导的消息向来是有问必回,只有不到20%的网友表示不一定会回复领导的消息。
而对于回复上级消息的用语,选择使用“好的”和“收到”的网友各占30%,还有少数网友选择使用“嗯嗯”或者是其他长句,选择使用“好”“行”“嗯”的网友则更少,总占比不到20%。
网友“省略号”对此存有疑问:“口头回复说‘嗯’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怎么到了社交软件上就不合规矩了?”
网友“lǔ.lǔ.”则认为,有时候“嗯”确实显得有点冷漠,特别是现在大家都是通过网络来交流,只有文字不能感受到对方的语气和情绪,宁愿多说两个字或者加个表情包让人感觉更舒服。
对于单字的回复是否不礼貌,超过一半的网友认为要视情况而定,同时也有27%的网友认为使用单字回复就是不礼貌,仅有不到20%的网友认为回复单字并非不礼貌的行为。
网友“lǔ.lǔ.”和“木木(林子)”都表示,跟领导说话向来都是回“嗯嗯,好的。”网友“蜜糖陷的X”则认为如何回复只是个人习惯问题,不过当然还是得听领导的。
网友最介意收到“呵呵”和“哦”
不讨喜的回复就只是单字吗?叠字也有可能讨人厌。在“你会介意收到以下哪种回复?”这项投票中,最多人选择的是“呵呵”,接近30%,其次是“哦”,占28.1%,选择“可”“嗯”的分别占17.4%和15%。
网友“感谢你送我的空欢喜”表示:在社交网络里“呵呵”有多敷衍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个客户常回我“呵呵”,但他并没有不开心,我想他应该是真心的呵呵吧。
近9成网友表示面对不同的聊天对象时,回复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认为及时回复、使用语气助词和适当使用表情包符合社交礼仪的网友人数差不多,各占30%左右,仅有不到3%的网友认为随意发送语音也是符合社交礼仪的行为。
网友“独辰”就说:“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一个字少一个字,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交际,学问多着呢!”
案例
员工吐槽:老板要求回复只能用“收到”,不能用“好的”
当下,网络社交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与现实的社交不同,文字、语音、表情包等多样的表达形式在社交网络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语境,甚至产生了网络社交的礼仪。不仅回复有技巧,表情包有深层的内涵,字母缩写也往往有着不同的意思,如果不懂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可能都没办法好好聊天了。
谭小姐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她时常因为在社交软件上聊天接不到“梗”,或者猜错对方的意思而引起尴尬。“最让我反感的是字母缩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直接打字不行吗?像‘hh’可以是\‘哈哈’,但我怎么知道不是\‘呵呵’呢?”还有很多其他字母缩写,如nsdd(你说得对)、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她直言,猜得太累了,但不明白其中含义又不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去。
表情包的使用也是一门学问,现在网友们普遍知道微笑表情有着特殊的含义,表面微笑,背后却是嘲讽。谭小姐提到,她的领导总爱发微笑表情,看着很不舒服,又不能说什么。还有更特别的上级曾要求她,回复只能用“收到”,不能用“好的”,因为“收到”是下级对上级的“好的”则是上级对下级的。
“在微信上聊天越来越讲究了,不管是对谁。所以有时候看到一些消息根本不想回复,也不愿意参加一些群组的讨论。”谭小姐有些无奈。
专家观点
当面把话说开,情况可能截然不同
就一个“嗯”字引发的批评,南都记者采访了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的首席咨询师唐迎婵。她认为,对老板来说,“嗯”这个回复可能是模糊的,或者使他觉得自己被敷衍了。而下属则把老板的话解读为批评、干涉,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从而转化为辞职这样的行为,以此来表达不满和抗议。如果她认为老板是在提醒她,给她建议,那么她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对待这个事情。双方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是问题所在,双方对文字消息的解读都是主观的,可能当面把话说开了,情况会截然不同。
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文字来表达。“在不清楚对方表情、语气的情况下,缺乏判断对方消息真实意思的线索,对消息的解读就只能是个人的主观猜想。而对于一些负面消息的解读,如果过于坚信自己的猜想,一旦认定对方是批判我的、嘲笑我的,就拒绝进行沟通,这样很可能产生社交恐惧。”唐迎婵表示,人在一些社交情境里变得很焦虑,害怕被拒绝,害怕被人评判,害怕自己出丑,继而回避社交,这是社交恐惧的核心表现和症状。
唐迎婵还提到,社交情境从现实变成虚拟的网络,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了,解读对方的线索少了,某种程度上主观猜想会把社交恐惧放大,焦虑的情绪也变得强烈。“要避免这种情况还是要从自身出发,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猜想,要告诉自己‘那只是我的感觉而已,对方不一定是这么想’,要多沟通,明确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基于有效的沟通,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
采写:实习生曹诗南都记者尤立川
新闻推荐
近200名爱心市民相约琶洲,通过公益徒步助力慈善事业发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摄近日,广州市民政局印发《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