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件泥巴捏成的国宝 回看牛车的高光时代
在广州博物馆里,有一架陶牛车,透过这件泥巴捏成的国宝,可以回看牛车的高光时代。
先秦、秦汉上层人士骑马
关于这件陶牛车的具体情况,我们先来听听广州博物馆研究人员林晖的介绍:
晋代陶牛车,灰白硬陶质地,塑于陶踏板上,高18.3厘米,最长27.4厘米,最宽14厘米,底座长23厘米,宽9.8厘米,重3.603千克。造型为一牛拉车,有车厢,并且顶上有车篷向前延伸,遮盖牛身,以适应岭南高温多雨的天气。厢内端坐一人,双手扶几。车前两人正在套一头体态肥硕的牛。车后站立者在整理后板,好像准备出行。整件器物造型生动,是当时晋代人乘坐牛车出行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在牛车车厢外部还能看到清晰的篾齿纹,显示原物用篾笪编成,是很具本土风味的就地取材。
牛车出土的墓葬为广州已发现的唯一西晋初年墓,时间为太熙元年(290)。当时出土的有一大一小两辆车,这是大的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先秦及秦汉时期,牛车主要是用来拉柴运物的工具。当然人也可以乘坐,不分等级,谁想坐都可以坐。因此,作为周王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出关时,就是“乘青牛薄板车”。
与之相比,王侯将相还是以乘坐马车为主。先秦时期发现的不少贵族墓葬,有许多马匹、马车随葬,却不见牛的身影。但东汉末年以后,出现了高级牛车,而且成为专属豪门贵族的出行工具。到了晋代,如我们今天从大量存留的壁画等图像中所看到的那样,坐牛车成了时尚。
魏晋时期牛车成高端装备
为啥牛车在汉末魏晋的时候突然从大众消费品变成了高端配置呢?大略来说有这么几点原因:
首先,文、景、武帝时期,经由削藩、平定七国之乱等一系列举措,各地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削弱,经济上也受到影响。一些人因无力备置豪华的马车,改以牛车代替,令牛车马车所标明的身份差异,渐渐变得相对没那么为人所在意;第二,汉末之后的多年战争,马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严重短缺,只能找牛——类似情况在秦汉之交也曾经出现过,当时天子找四匹同色马拉车都困难,大臣们就不用说了,所以也有坐牛车上班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玄学兴起,门阀世族壁垒森严。世袭的官职地位,培养出一批终日无所事事、骨酥体弱的士族。一时间,男子身体柔弱、皮肤白皙、动作缓慢成了审美风尚,所以骑马、乘马车就不太合适了。牛走起路来四平八稳,车厢也可以做得更宽大,符合这个时候“君子之风”的要求,所以大流行。这也导致南方牛车比北方用得更多更广。当然这也和北方地区更适合养马有关系。
宋代从车舆礼制中退出
既然牛车成了高端配置,各种配饰、装备自然也得跟上。
《晋书》记载当时有“云母车”,“以云母饰犊车。臣下不得乘,以赐王公耳。”云母车的图像现在还没有找到,推测应该是一种云母装饰的犊车。其装饰比犊车豪华,规格也比犊车高,一般臣子们不能乘坐,是用来赏赐给王公的。犊车装饰精美,有屏蔽,形制大致是双轮双辕,车厢呈长方形,上覆卷棚,顶较平,顶前后出檐较短,车前开窗,车后开一长方形门,供人上下行,车厢两侧一般无车窗,有的凿有通气孔。有说其以八牛拉动,那规模是非常大了。此外,三公有德行者乘“皂轮车”,配四牛;北魏皇帝出行时乘坐的大楼辇,要配12头牛。
玩高端牛车的风气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不过隋唐马上得天下,崇尚壮美的好马,牛车的地位、等级不断下降。
宋代开始,牛车就不再入车舆礼制中了,马车使用更加广泛。不过牛车并未销声匿迹,民间百姓从方便出发,该用则用。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广州南站周边将建超58万平方米大型综合体 配建学校、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
陈头岗停车场场站工程项目效果图。作为广州南站地区首先启动的功能组团,陈头岗停车场场站工程项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目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