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垃圾被“拒运”,垃圾分类不是说说而已
短评
海底捞又上了热搜,这次不是因为贴心的服务细节,而是因为垃圾分类不到位。日前,一个“海底捞垃圾被拒运”的关键词出现在网络热搜榜上,网友爆料显示,浙江杭州海底捞绍兴路店因垃圾分类不合理被城管局开出“垃圾拒运单”,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该海底捞门店垃圾处理不当基本属实,但相关部门并未实施拒运措施,“考虑到端午假期等因素,为不影响店家正常营业,我们给予一段的缓冲期”。
“垃圾拒运单”是开了的,只是在缓冲期内暂时并未实施,但即便如此,“垃圾分类不到位、不规范真的会被拒运”这一信息能冲上热搜,显然不仅是因为海底捞这家企业自带的某些网红特质,更多是拒运措施被祭出所带给公众的震撼。垃圾分类这些年在很多城市的推广,相比制度建设而言,制度的落地实施、社会层面的广泛动员与倡导可能都尚欠火候,从公众对“拒运规定”本身的陌生程度也可窥见一斑。
实施已近4年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垃圾分类不规范被发现会被要求重新分拣,责任人不分拣的运输单位有拒收权。2017年12月通过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也对“屡教不改”的垃圾分类不规范明确建立了拒收制度。目前仍局限在地方试点探索层面的垃圾分类,缺乏国家上位法的明确支撑,2017年3月,国务院转发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中对具备条件的城市试点实施垃圾强制分类表达出颇高期待。地方立法对相关人群、单位同样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强制性,这实不应该成为人们对此漫不经心的理由。
2019年4月,浙江卫视一档综艺节目聚焦垃圾分类问题,得到意外好评,其中便有节目嘉宾亲身体验厨余垃圾清运、分拣的环节。惊人的数据、不堪的画面让很多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垃圾分类的迫切与必要。而在本次海底捞杭州绍兴路门店出现的垃圾分类不规范问题上,公众可以结合综艺节目画面更直观感受“用来丢弃除餐厨垃圾以外其他垃圾的黄桶内有污水,导致倾倒时污水溢出污染周边环境”的场景。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会对后续的垃圾处理带来不便甚至伤害,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对长期处于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具体清运人员。以服务贴心、到位和人性化著称的海底捞,在垃圾分类这个细节问题上的表现却令人遗憾,相信颇为在意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的海底捞,能在宽限期内把垃圾分类这点小事搞好。
从“拒运单”在网络引发的热议可以看到,尽管拒运规定多未在地方规范的“法律责任”部分出现,但它对涉事人群的督促和影响力,却可能比金额有限的行政罚款要有冲击力得多。社会规范能否得到真正落地和适用,直接决定公众对其的内心确信程度。“违反了是真要被罚款(或者垃圾分类上的拒运)的”,这在各地正严格执行的“机动车礼让行人”中也可以看到效果。
“拒运单”在杭州被开出,尽管暂时还没有执行,但依然殊为难得,其为更多城市垃圾分类的推进和落地提供了更具体的执行思路:垃圾分类不是说说而已,它不仅是鼓励和倡导,分类不规范是真的可能被拒收的,而且拒收也并不影响后续的罚款。
新闻推荐
文明公约怎么修?市民来说话 广州市民广泛参与《广州市市民文明公约》修订大讨论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道岚)三字、四字,抑或七字?新版《广州市市民文明公约》三款“咨询稿”出炉后,在网络和社会各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