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为何越来越红
今年是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正值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举行之际,由广州市文广旅局主办的“粤剧保护的广州经验”学术论坛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公园里,大大小小的私伙局扎根其间,人气颇旺;剧院里,粤韵悠扬,声声入耳,唱念做打精彩纷呈;校园里,小小剧社持续圈粉,越来越多学生学会了吹拉弹唱……近年来,广州下大力气、投入大量资源,着力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粤剧等岭南文化精粹,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经过持续努力,粤剧融入了现代生活,绽放着新的光彩。
广州有哪些经验?
先看创作。“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诸多经验证明,只要做好内容创新,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在当前市场中大放光彩。比如,《船说》结合3D全息投影、机械臂等高科技,为观众呈献震撼的视听盛宴;《决战天策府》独辟蹊径,成就粤剧与网游的首次跨界结合;《白蛇传·情》针对时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近年来,广州粤剧创作立足岭南文化精粹,从中汲取营养,同时积极对接年轻观众的消费习惯,融入更多科技含量、时尚元素,求新求变,推陈出新,让粤剧更时尚、更年轻,让人眼前一亮。
再看推广。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粤剧、喜欢粤剧,除了内容创新,推广必不可少。多年以来,广州在厚植粤剧土壤、培育粤剧观众上下足功夫,成效显著。“好戏100元大惠演”“周末睇大戏”等惠民票让越来越多人走进剧场,粤剧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粤剧的独特魅力;国内首部4K粤剧电影开机,纪录片《粤韵芬芳》首登央视,在《财富》全球论坛、达沃斯论坛等重大平台展现粤剧风采……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这些点滴而持续的努力让粤剧一步步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让粤剧更有存在感、更具显示度。据统计,广州至今已有1300多个粤剧私伙局,“隐藏”在大街小巷;粤剧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校园,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展现广州城市文化的吸引力、辐射力。
好风凭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粤剧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今后,广州将持续挖掘与港澳文化合作潜力,探索建立粤剧保护互动协作机制,加强艺术院团、演艺机构交流,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让“南国红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舞台上焕发新活力、更具迷人风采。(夏振彬)
新闻推荐
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昨起公开征询公众意见活化历史建筑可适当增加使用面积
游人在红专厂拍照。(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昨日起公开征询公众意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