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剧·宗祠版”在车陂上演剧场进祠堂传统出新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馨、杨逸男
“龙船+戏”缘起一首车陂童谣
据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介绍,有一首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的童谣——“车陂好、车陂美,上有天时地有利,又有龙船又有戏”。在2018尚天河文化季发布会上,广州大剧院品牌中心总监刘晓璐介绍了剧院正在孵化的非职业青年剧团培养计划,助力大学生原创青年剧团和作品。苏志均于是找到刘晓璐,希望合作开发车陂龙舟文化,实现童谣传唱的“又有龙船又有戏”。
入驻广州大剧院的大学青年剧团积极响应。据来自广东金融学院的教师、该剧编剧董越介绍,从去年9月开始,项目团队进入村落和祠堂调研,挖掘人物故事原型。走访了车陂12座大型祠堂后,团队选定晴川苏公祠堂作为故事脚本的展开地,并保证每个人物都有村民原型。剧本历经反复修改,直到两个月前才敲定。
前期创作时间很长,排练两个月。剧组采用了开放式的环境剧场形式,演员散落在祠堂不同角落,让观众也有更强的参与感;并充分结合祠堂和乡亲文化的特点,将龙船和歌舞表演形式同时呈现出来。
表演将最富特色的岭南宗祠文化、车陂龙船文化和现代歌舞很好地融合,古老的龙舟节焕发出如童谣般的新鲜活力。不大的祠堂里,观演区围坐得水泄不通,观众热情异常高涨,叫好不断。
年轻一代成传承主力
这部龙船大戏也是车陂“一舟同水”国际龙舟文化节的重要部分,参演人员多达89人。剧团融合了车陂龙舟艺术团、车陂小学、广州大剧院、车陂龙形拳传承人及其弟子,以及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
由于各个团队的时间很难协调,项目采取了分段排练的方式。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编创,融入龙船大戏的整体编排中。这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却又与龙船主题十分贴合。华南农业大学教师、该剧导演邓光远说:“祠堂本身是情感的纽带,在祠堂里表演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希望年轻一代借这个机会看到传统文化能够被深挖成艺术作品的可能性。”作品趣味性强,来观看表演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
新闻推荐
据羊城晚报消息端午到,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粽子走俏。6月6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节令性食品(粽子)的监督抽检结果,2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