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年投六千万元支持穗港澳联合科学研究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到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
[摘要]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到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
扫码关注更多科创报道
南都讯到2021年,广州科技创新会达到什么水平?6月6日广州市科技局官方网站公布的《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征求意见稿)》显示:至2021年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强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此外,文件对穗港澳科创协同发展、科创孵化体系等多个创新内容提出了具体规划。如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粤穗)开放基金,市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穗港澳科学家及团队联合实施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谋划布局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广州创新合作片区
文件提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广州要分三步走:到2021年,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强市;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强市;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
具体来看,文件着重提到了启动科技基础创新平台提升行动,这与广州现有科创基础有很大关系。南都记者采访了解到,广州科研院所在粤总数在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中位列首位,并且是向珠三角城市输入技术支持的重要科技枢纽。
征求意见稿提出,未来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院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2021年末,力争筹建国家实验室1家、建设广东省实验室3家,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2家,实现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建设广东省重点学科超过237个。
不仅如此,还要科学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片区的空间布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等“三城一区十三节点”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四核”和“十三节点”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增强广州-深圳双引擎驱动力,规划建设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强化广州作为穗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和穗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中心城市功能。
推出区域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布局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前沿学科交叉平台、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推动形成空间布局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广州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广州高新区扩容,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
此外,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在穗高校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广州科技教育城建设,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储备,打造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引导驻穗高校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同时,还要做好成果转化。征求意见稿提出,广州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要更加通畅、平台逐步健全、体系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至2021年末,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元,全市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达600人。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广州要实施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共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开展在穗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在五山-石牌高教区、环中大、环大学城等区域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在穗科研院所发展建设,推进大型科研机构盘活创新资源,加速科研成果在穗转移转化。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在穗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特别合作区试点,率先实行科研人员、资金、设备、材料便捷流动的政策措施,促进港澳及境外科技成果在穗转移转化。
给企业最高2000万元研发补助
为了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广州要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实现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完善创业孵化链条和孵化育成体系。至202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1万家。
南都科创课题组此前做过孵化器调研了解,创新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尤其产学研方面,市场化的技术,多依靠企业和创新平台之间深度互动。征求意见稿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要引导科技型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和提质增效。积极推动龙头骨干企业自主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企业在境外收购、并购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优化实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根据企业上一年度研发经费支出额度分段定额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的补助,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10个以上
穗港澳科技合作是征求意见稿的重要部分。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优势,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内地城市协同合作,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到2021年末,国际高水平合作伙伴25家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0家以上,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10个以上。
在基础前沿重点科学领域实现一批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鼓励穗港澳大学和科研院所互设机构,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用科研数据资源。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粤穗)开放基金,市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穗港澳科学家及团队联合实施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此外,要健全穗港澳科技合作联络协调机制,探索实施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流通的政策举措。面向港澳开放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市科技计划。协同推进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与港澳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通穗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探索在南沙成立粤港澳科技合作特区,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的示范基地。
除与港澳深度合作外,广州还要加强与珠三角及腹地城市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主动加强与深圳的科技创新合作,构建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强省核心引擎。依托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增强广佛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园区共建、产业转移、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式,辐射周边并深化与内地城市的协同合作。
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分三步走
第一步,至2021年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强市。
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顺畅,高精尖企业汇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完备,风投创投活跃,孵化育成体系完善,高端人才集聚,成为在科技创新领域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引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
第二步,至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强市。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外溢“辐射极”。
———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成为全球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的“汇聚点”。
第三步,至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
———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企业。
———科技和人才成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全面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任先博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黄艳通讯员廖培金)广州市将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9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10元,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