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车陂龙舟”,后有“红棉花开”广州青年戏剧生机勃勃
画中舞系列之《红棉·花开》即将上演——伴随2019年广州艺术节的火热进行,广州这座城市的戏剧氛围正浓,青年戏剧人更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并出现了MEGA工作室、即兴爆肚团等靠票房实现自我运营的青年非职业戏团。是什么带来了本地戏剧舞台的生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连访多名一线创作者和观察者,他们表示,如果能从人才、作品等方面进行更多谋划,广州青年戏剧就能赢得更大未来。
策划:苏蕾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张素芹、缪璟
业内建议人才储备是关键
据悉,广州艺术节青年板块剧目《红棉·花开》即将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上演。该剧融合画和舞,以粤剧、水袖、古琴、古筝、舞狮、扇骨、南拳、油纸伞等元素来构成,多维度表现了红棉的形态与气质,值得期待。
而广州艺术节连续第三年设立青年板块,这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罗丽看来,是广州青年戏剧旺盛生命力的某种体现,“首先,演艺大环境的悄然改变,城市整体的戏剧生态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次,已经举办了十几年的广州大学生戏剧节,以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为广州青年戏剧人的涌现和培育打造了深厚的土壤,积累起了足够的戏剧青年人才;再次,新平台不断出现,从沙河顶的U13戏剧空间到广州大剧院的"D艺空间",让他们将戏剧从纯粹个人爱好变成职业,有了以此谋生的可能”。
然而,在利好环境下,近几年猛增急进的市场浪潮是否会透支这批年轻戏剧人的热情和能量,依旧需要审慎观察。
业内人士分析说,从作品层面看,相比传统的专业院团,青年非职业戏剧活动,虽缺乏系统的长期专业训练,但其舞台表演却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专业院团的情怀与生命力。罗丽分析,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戏剧作品更乐于表达校园生活或者搬演经典作品,而当下的作品更为多元,舞台样式更丰富,制作更精良,“我们那一代更注重《雷雨》《茶馆》这样的经典文学、现实主义文本,新一代追求题材新颖,紧跟潮流,比如音乐剧、肢体剧、一人一故事剧场、舞蹈剧场等。不但选材新形式丰富,连布景、服装、化妆和道具都达到了相当优质的效果,甚至可以进入商业运营层面”。
此外,青年戏剧人的作品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文内涵、达到艺术性、思想性的统一,也值得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佳作不少,但普遍存在的对戏剧文学的轻视,思辨性缺位,使得不少作品在好玩之余缺乏主题内涵。因此,这需要相关各方的适当引导,比如进行剧本征集评选、举办讲座活动,尤其是艺术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更需要时间慢慢浸润和改变”。
罗丽认为,青年戏剧的健康发展对广州打造“国际戏剧之都”意义重大。但要以此丰富戏剧生态,还有不少亟待思考、谋划之处,其中,建设戏剧类专业院校当属首要,“暨南大学新设立珠江电影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开设音乐剧系,都是好迹象,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星海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华年叙》开启巡演
前晚,星海音乐学院首部学生原创大型音乐剧《华年叙》在郎朗音乐厅开演。据悉,该剧开票1分12秒后500个座位就被一抢而空。演出期间,观众席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华年叙》指导老师、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李方说:“做一部原创音乐剧是作曲系很多年的梦想。”而这一批学生做到了。
《华年叙》从学生视角出发,讲述音乐学院的学生章叙笛和许鸣恩相知相恋,又因现实原因分道扬镳,直到十年后又被卷入同一起风波、再次相逢的故事。剧中展示了单纯美好的大学时光、毕业生初入社会的迷茫和不安以及历经风波后坚守初心的勇气。许多场景都引起了观众共鸣。
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华年叙》的多位主创都是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成为了这部音乐剧的品质保证。指导老师李方表示:“也许这部作品在剧本和表演方面都有不足,但他们的音乐做得真好。”
25首原创歌曲串起了《华年叙》的起承转合,也将角色的鲜明个性逐一呈现。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还使用了多首高难度的重唱作品来表达冲突情节,如上半场的《追梦不易》。
时间倒退回一年前,当“做一部原创音乐剧”的想法萌芽时,这个团队只有2个人——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大五学生张羽弦和于杨,他们选择了青春正能量的校园题材,并号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加入到创作团队中来。之后,《华年叙》逐渐成长为近百人的团队,从编剧、词曲创作、配器、舞蹈编排、剧目制作、舞台设计、乐队排演等方面全由学生合作完成。
目前,国内音乐作曲行业的人才已经十分饱和,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每年有30个左右的毕业生,而70%的人会选择转行。张羽弦原本计划考作曲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创作《华年叙》改变了她的想法,目前她打算继续从事音乐剧相关的工作。“不要怕,勇往直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一句是她创作《华年叙》的初衷,也是自己的心声。
首演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接下来就看“能走多远”。张羽弦表示,她们的巡演计划已经展开,并初步与广州的几家中小剧院取得联系,接下来列入计划的还有系列剧的制作。
“D艺空间”“周一星剧场”让原创戏剧闪光
上月底,MEGA工作室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推出的情感伦理剧《相亲角》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上演,全场300余个座位售罄,拿下了近4万元票房。首演之后,当场就有客户提出包场。
为何大部分成员为在校学生的非职业剧团能登上高大上的平台?这离不开“青年戏剧培养计划”。原来,在该计划的支持下,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专注于舞台表演艺术的孵化,邓光远和董越两位青年教师于2016年在此创办了MEGA工作室,并率先入驻“D艺空间”,获得了固定的排练厅和优质的推广机会。
据悉,目前有5个团队常驻“D艺空间”,MEGA工作室和即兴爆肚就在其中。“周一星剧场”则着重于演出端,让青年原创戏剧有了面向市场的舞台,提升曝光率,成了广州大剧院一张日渐闪耀的名片。借此,各大团队陆续登上央视春晚等各大舞台,还接到了东莞、长沙等地以及乌镇戏剧节的演出邀约,彰显广州青年戏剧的勃勃生机。
令人意外的是,上述两个戏团都能凭借票房实现自我运营,30余人组成的MEGA工作室甚至能保持每年3到4部作品的高产。邓光远表示:“如果没有平台的帮助,我们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当然质量是决定作品能否走得远的关键。”
邓光远平日还在学校担任学生戏剧创作的指导,《相亲角》的编剧就是他的学生陈海容。近年来,他感受到的一大变化是,学生对戏剧的热情日益高涨,尤其是《声入人心》等综艺对普及戏剧有很大作用。他同时认为,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广州的戏剧市场潜力还很大,“我们会尽量让戏剧走出本地的圈子,使作品变得更接地气,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
即兴爆肚团:广州第一个售票的非职业戏剧团
作为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孵化团队,“即兴爆肚团”聚集了8个非科班出身的非职业喜剧人。他们因热爱即兴表演而走到一起,在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或者是永庆坊“西瓜剧场”演出。33岁的团长卡卡毕业于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此前并没有文艺基础,甚至是在大学毕业8年以后才偶然接触到即兴喜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顺利召集到同伴组团。成员们每周一次有团练,平时也参与培训班学习提升自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兴的不确定性十分考验演员的反应力、想象力及彼此的默契度,但喜剧的解压功能使得即兴爆肚团在广州拥有一批拥趸。他们的演出中,演员没有剧本和固定台词,在舞台上与观众展开互动,演出过程中经常收到观众飞过来的小纸条,把上面的内容变成台词,甚至更换剧情。最初,表演也有尴尬和冷场,但登台次数多了,一切就都很顺利了。
成团两年有余,该剧团演出超过50场。他们还是广州第一个敢于实行收费演出的非职业剧团,这也带动了广州其他即兴戏团陆续开始卖票。卡卡说,即便每一张票只有68元钱,也挑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大家花同样的钱和时间可能去看大片,但最终选择了我们,就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现在,他们的演出收入稳步提升,更梦想着成为真正靠戏剧吃饭的职业剧团。
卡卡认为,“广州是开放包容的,理念也很先锋,大家能接受这种和传统不同的表演形式,还乐在其中,我很开心,而且我们能直接学习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表演,能轻易找到各种专业培训,市场越来越健康和良性。”
新闻推荐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罗莎琳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要到了,广州各楼盘也纷纷举办了盛大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