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堃作品展广州举行 道履山河新笔墨思接古人开境界

广州日报 2019-06-02 04:04

李劲堃 《秋色》李劲堃 《初雪》初雪犹寒秋林晚。庚寅年十二月冬日于珠江南岸听雨居,劲堃写卖炭翁诗意。李劲堃 《贵州写生之二》李劲堃身上有多重身份,可谓是全面而优秀的艺术管理者、教育者与研究者,但更重要的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一位传统水墨的革新者。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李劲堃就尝试将西方油画技法中的色彩、明暗以及透视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之中,并以《大漠之暮》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只是,在个人艺术创作上,李劲堃却一直秉持着静水深流、默默潜行的姿态,极少举办个展。因此,广州嘉冠美术馆的开馆展览为“道履山河——李劲堃作品展”,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了。

借此机会,记者与李劲堃进行了深入交流。透过本次展出的38件精品力作,透过他的阐述,可以感受到,一路走来,李劲堃既承接岭南画派的写生精神,遍履山河探寻笔墨新意;同时又思接千载,力求在古代诗词文化中生发东方意境,在传统手卷样式中演绎时代气息。

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江粤军

展览向来无小事

手卷写生皆精妙

一直以来,李劲堃在个人艺术展示上,都比较低调,这次却拿出精品力作来支持一家新成立的民营美术馆,其中机缘,不能不让人好奇。

李劲堃笑道,这个美术馆的成立,其实他算是幕后推动者,支持企业做纯公益性分享,他责无旁贷。

“我有一帮企业家朋友,多年来在跟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不但在经济活动中有着敏锐的触角、睿智的判断,对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对高品质的生活都有着渴望和诉求,并希望为社会的文化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思考过,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品流传下来?这都是一代代文化爱好者不断积累的结果。我们在欧美等地也都看到,良好的艺术氛围,对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形象展示和发展,都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几年前,我就对今天的嘉冠美术馆馆长刘振群提出,这栋大楼建起来后,能否为他自己、为他的朋友乃至社会大众留出一定的艺术空间?结果,几年后真的变成了现实。他说这个美术馆已经按照你的意思搭建起来了,能否给你做个展览正式开馆?我自是欣然同意了。因此,今天这个展览,我也没什么压力,主要是和大家分享这些年来我的一些作品。”

尽管展览空间并不大,但一向强调“展览无小事”的李劲堃,依然认真地盘点自己的作品,从中挑选出他认为拿得出手,又比较容易展示的佳构,包括了历年来重要的手卷《秋色》《兰亭修禊图》《卖炭翁图卷》和《长征诗意》等,还有到雁荡山、峨眉山、太行山以及贵州等地的写生力作。

正如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林蓝所说的:“李劲堃老师在多年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深研唐宋,将中国传统宋画的雍雅意境与西方古典传统的静谧造景融入画中,无论在他的巨幅山水还是旅欧写生,画面中总有一种忽明忽灭的光的散漫,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诗性的柔曼光线或隐或现在伦勃朗等西方古典大师的油画中。而作为岭南山水画家,他的创作既从生活中来,更糅合了自身主观深刻感受,在生活中提取鲜活的资源进行概括、提炼,在"写生"和"写实"的基础上建立"写意"……他的艺术品格里一直贯穿着浓烈的抒情意味与写意性。而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文学、音乐,都有别于西方,中国艺术里的写意状态是我们最独一无二的状态,抒情与写意则是中国画最本质的内核。”

通过手卷读懂古人

广州日报:近十年来,您创作了不少手卷,当中既有贴近时代气息和当下人事的作品,譬如《汶川日记》等,也有生发自传统古典诗词文章的作品,像本次展出的《卖炭翁图卷》,就是您近年来较为满意的作品。请您谈谈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创作难度。

李劲堃:《卖炭翁图卷》是一件读古代诗词有感而发的作品。大诗人白居易用诗词的方式,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人事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正是这样一些普通人,构成了社会的大多数,支撑了历史的发展。而白居易也因为这样的关注而备受人们称许。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艺术家只有贴近社会、民众,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并被历史所铭记。所以我在画这件作品时,就代入那样一种情境,力图与诗人同呼吸,力图与诗中主人公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体会诗中寒风凛冽的清晨,辛勤劳作,用以养家糊口的炭火被强征而去的无助。

同时,这一个创作过程,也是在考察自己,如何去理解和把控手卷这种形式,如何更好地呈现手卷之美。中国历朝历代都留下了非常好的手卷,我想借用这种宽度有限,长度又比较长的绘画样式,与古人对话,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在我看来,创作一件作品的难度,恰好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获益之处。每一次创作,艺术家都是在挑战自己,如何在这样的画面空间里更好地展现技法、展现个人情怀。这既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不断提出难度、不断提出问题,又努力解决问题的“炫技”的过程,也展现了自己对诗作的理解程度。

广州日报:本次展览中您还呈现了《兰亭修禊图》。这一题材也是历代画家们非常喜欢的,但您采用了较为鲜亮的矿物颜料,画面看起来明媚鲜妍又不落俗套。您在创作时是如何思考的?

李劲堃:你关注到这一点,很好。大家谈论《兰亭集序》时,都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所以往往会采用绿色来表现盎然的春意。但我观察到,其实春天到来的时候,很多花儿开了,叶子却还仅仅吐露出新芽。所以我更想用润泽的赭石、白粉、石青石绿等来表现这种勃发的气息,又呈现出中国传统浅绛山水的某种感觉。

广州日报:《秋色》那张的颜色也很鲜活,您对矿物质颜料的使用,有着怎样独特的心得体会?

李劲堃:古人经过千百年的试验,发现矿物质颜料的色彩是最稳定的,能够历久而不变色。而且,因为矿物质颜料是颗粒状的,能够产生厚薄效果。墨色沉入纸中,矿物质颜料附着于纸面,一凹一凸,就形成了立体效果,画面感觉更好。所以,艺术家对待自己重要的作品,都更愿意采用矿物质颜料。我采用矿物质颜料,其实也是沿用老先生们的习惯,对绘画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

融汇南北中西写生

广州日报:本次展览还呈现了您的系列写生作品,给人印象也很深刻——即使是纯粹用墨色来写,光影和层次感都很强。对于写生,您又有什么样的体悟呢?

李劲堃:近现代以来,对于写生的重视,源于岭南画学的倡导、推崇,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等先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对写生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李可染、傅抱石等先生,也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写生样本,构成了新国画以来几个重要的推动写生与创作的事件。这一潮流的兴起,是针对明清以来中国画越来越脱离民众、脱离生活而提出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写生得到的创作技法支撑起了我往来于中西绘画间的实践。正是这样一种实践,让我掌握了更多传统国画所没有的表现方式,这些新笔墨感觉,对我的创作非常有帮助。

广州日报:在纯水墨的写生中,也表现出强烈的光影效果,这是您着力去探索的吗?

李劲堃: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寻找自己的突破口。在写生上,我的第一个探索就是想将南方的写生跟北方的写生交融。南方的写生注重形与质,这从关山月、黎雄才等先生的写生稿中可以看出来;北方的写生更注重笔与墨的痕迹,这在李可染等名家的写生中都有体现。两者皆有优点,在深入学习他们的基础上,我希望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除此之外,我还希望将中西方的写生进行交融。当然,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也是需要不断思索和调整的。我跟学生谈到,高剑父先生当年提出“折中中西,融会古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非常睿智的;而今天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一是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浪潮,勇敢地直面当代;二是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世界美术,站在中国的立场去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中学为本,西学为辅,因此,要“立中研西”。对于传统,我们也要有底气吸取和摒弃,但优秀的传统始终可以为镜,“以古鉴今”,不断以古代的艺术高度作为衡量当代艺术的刻度,这样才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不断往前发展。正是历代无数优秀画家不断继承,不断创新,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灿若星河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艺术。

新闻推荐

市少先队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杨洋)为喜迎201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昨日,由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联合主办的“红领巾心向党”...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