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敬: “絓南中翻译,悉赖此贵门” 岭南小札之十八
□陈桥生
佛教进入中国,主要是由陆路。然至汉代,亦渐由海上传入,岭南由是成为佛教传播较早地区之一。外来僧人常先居交广,再深入内地,汤用彤先生乃称:“自宋(按:刘宋)世以来,广州常有出经者。可见南朝佛典多来自海上,因而每与南方佛学发生因缘也。”
与此同时,南来的流寓文士,也在此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范缜在这里完善了其《神灭论》思想,陈郡(今河南太康)高门袁敬流寓岭南达十七年之久,其“絓南中翻译,悉赖此贵门”的独一无二地位,更是史有明载、确切无疑的。
公元554 年11 月,江陵沦覆,此后袁敬流寓岭表,依附欧阳頠、欧阳纥父子,直到太建二年(570 年)欧阳纥谋反被讨平,袁敬被征还朝。流寓岭表的时间,约达17 个年头之久。
袁敬一生深重佛法,在岭表期间,与三藏法师真谛及其弟子都相交甚厚。真谛是南北朝外来僧侣中最有才华的一个,学通内外,尤精大乘,与鸠摩罗什、玄奘并称为三大译家。真谛自来华从事译述和讲学,达23 年之久,先后译出佛典80 部324 卷,其中有一半都是在岭南期间完成的。在广州光孝寺所译经有案可考的有20 部,其中16 部均为真谛所译。
据真谛法师大弟子慧恺记载,袁敬在岭表期间,身任“征南长史”一职,但袁敬本传中并无记载。慧恺《摄大乘论序》:
征南长史袁敬,德履冲明,志托夷远,徽猷清简,冰桂齐质,弼谐蕃正,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吕姑洗,神纪句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
慧恺《阿毗达摩俱舍释论序》:
长史袁敬,识鉴沈深,信解明正。长史长子元友,爱文重法,博学多艺,并礼事法师,备尽经始,絓南中翻译,悉赖此贵门,方希永传来世,以为后生模式。
慧恺的两篇序文中,都不吝篇幅赞美袁敬父子“并礼事法师”,究为何因呢?
慧恺将袁敬父子与刺史欧阳纥、制旨寺(今光孝寺)主慧智法师等人相提并论,可见他们在法师译述活动中的作用大体是可以并驾齐驱的。刺史与寺主的作用不言而喻,袁氏父子身为流寓南来的文士,究竟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呢?我以为,答案即在“絓南中翻译”中。“絓”,絓结,绊住、构成之义。也就是说,将南中翻译之人之事,絓结聚拢在一起,全赖于袁氏父子。
那么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来絓结南中翻译呢?序文曰“檀越”,即施主。昭阳协洽,即为癸未年,也就是天嘉四年(563 年)。袁敬的“经始檀越”,儿子元友的“备尽经始”,都是指他们于是年起乃致力于为译经广结施主善缘,为法师的译述提供物质保障。如此,有刺史的优礼庇护,有袁氏父子的化缘,有慧智寺主的主持,有真谛师徒的译述,译经之事方可谓备矣。
可惜,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随着法师的圆寂戛然而止。太建元年(569 年)正月,真谛法师圆寂。仅仅数月后,刺史欧阳纥便于十月据广州举兵叛乱。这一反,将原本平静安稳的岭南重新带入战火烽烟中。
欧阳家族经营岭南十数年,不唯广州刺史,“时頠弟盛为交州刺史,次弟邃为衡州刺史,合门显贵,名振南土。”可纵使如此,面对朝廷的浩荡大军,以及冼夫人的倒戈一击,顷刻间便望风而逃,一败涂地。
欧阳纥被擒诛后,家口籍没,只有其儿子欧阳询因托养于人而得以幸免。
欧阳纥之反,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迫使原来围绕在他身边的士子文人们,尤其是南来的流寓士子们,又面临着命运的重新抉择。故《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中曰:“纥之反也,士人流寓在岭南者皆惶骇。”树倒猢狲散,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惶恐。所幸,欧阳纥的叛乱很快被平息,一大批士子文人得以返回京城建康。
《陈书》袁敬本传中唯一详细记载的一件事,就是他流寓岭表时累谏欧阳纥,“为陈逆顺之理,言甚切至,纥终不从”。也正因此,“朝廷义之”,纥平后,袁敬便“俄转”“寻迁”,一路“累迁”“加赠”,仕途猛进了。
与袁敬一样不“惶骇”的,还有“君子直己以行义,何忧惧乎!”的前著作佐郎萧引等。他们虽长期居留岭南,依然以其正统观念来矫正那些不为其所认可的离经叛道。这样的矫正,不会只在欧阳纥叛乱这一件事上,而应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如此,这种交融逐渐弥合彼此间的差距,同化彼此间的价值观念差异,从而推动岭南的文明进程。
新闻推荐
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18条南沙创新经验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耿旭静通讯员祝溥程、陈剑栋、南宣)通过“无人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