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原创作品勇摘群文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大营救》创新融合北方曲艺与岭南故事
文化艺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有了更高要求。文学、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
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群文创作,以赛事促进创作,以惠民检验作品,以人才引领发展,基层创作活跃,涌现出了一大批紧扣时代脉搏、表达人民心声、富有丰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精品佳作,西河大鼓书《大营救》正是广州群众文艺工作积累、培育出的一颗硕果。
近日,《大营救》主创团队在广州接受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节目创作的幕后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斯其格
群星奖简介
群星奖设立于1991年,2004年起,群星奖并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成为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期也调整为每三年举办一届。群星奖不仅是各地群众展示艺术、交流艺术、欣赏艺术的盛大节日,也是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今年,第18届群星奖汇集了近3年来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堪称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成果一次检阅和展示。
观众叫好:
演出和比赛现场赢得满堂彩
“说实话,我们上场前很紧张,但在比赛现场,一听到台下的叫好声,我们的信心就来了。”《大营救》表演者揭熙告诉记者,不管是在上海的比赛现场、惠民演出现场还是在广州的惠民演出现场,每一次表演都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让他们非常振奋。
《大营救》在广州先后演出近30场,在2018年“一团火·庆元旦公益文艺作品系列展演”与2019年“迎小年·广州市群众戏剧曲艺惠民专场”中,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现场观众感叹《大营救》令人深受鼓舞,非常震撼,不知不觉就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每场演出都有观众潸然泪下。有广州市民表示,通过台上演员生动的演绎,更加清楚了解“省港大营救”这段珍贵的历史;有艺术爱好者被西河大鼓书这一艺术形式吸引,多次到广州市文化馆“二刷”“三刷”;有现场观众盛赞《大营救》用艺术的手段刻画出无名英雄“小刘”果敢、机智、勇于牺牲的一面,认为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的感人作品。
业内专家看完作品后认为,脚本文学性强、故事完整。表演者功底扎实,表现到位,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题鲜明:
取材“省港大营救”故事,紧扣时代主题
《大营救》是广州市文化馆原创的作品,以1941年底香港沦陷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在港的800多位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的生命安全,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省港大营救”故事为背景,突出讲述了主人公东江纵队第二营救小组负责人“小刘”,在香港同胞的配合下,舍生忘死带领文化名人与敌军斗智斗勇,冲破防线,最终安全转移的英勇事迹。
《大营救》讴歌了共产党人勇敢机智、殊死捍卫文化魂的英雄气节,是广州首度在群文曲艺作品中选择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因此在初创阶段,作品的立意就成了主创团队反复琢磨的重点。“虽然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前的事,但这段历史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的魂!”《大营救》艺术指导杨子春、史琳表示。
节目导演、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石泉则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以此作品缅怀革命先烈,同时也透过艺术加工,活化重现一段发生在粤港人民之间的共同文化记忆与功勋历史。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红色文化,紧扣时代主题,使人民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形式创新:
用北方曲艺演绎岭南故事
《大营救》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省港两地的红色抗争历史,但这么一段岭南故事,是用北方曲艺西河大鼓书展现的。而且,它打破了传统的西河大鼓书单人表演的艺术形式,变成“双人搭档”连说带唱带表演,连点评专家也感慨:“我们一辈子站在鼓后面说书,不能走出来,现在你们两个带着表演转转悠悠就走出来了……”
形式上的创新更有利于塑造人物,有对手戏,有矛盾冲突,角色转换,跳进跳出,表演层次更加多元,使人物更加鲜活,内容表达更加丰富。而且,用北方曲艺为主要表演形式演绎岭南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也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艺术生态。
为什么想到用西河大鼓书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杨子春、史琳认为,该故事本身适合用西河大鼓书的形式来表现,“故事中有抒情、有紧张的情绪、有喜有悲……节奏变化多,而西河大鼓书的唱腔比较丰富,形式和内容结合得非常合理”。
而且,曲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西河大鼓书是北方地区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曾经在河北一带流传。杨子春的师父正是西河大鼓书大家刘田利,“我父亲也是唱西河大鼓的,我也很希望这门艺术能传承下去”。作为年轻一代的曲艺表演者,揭熙和王磊认为,《大营救》富有创新性地将南方文化保护故事和北方曲艺传承进行融合,可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曲艺的魅力和活力。
在《大营救》的表演里,“说、学、逗、唱、吹、打、弹、拉,都有”。节目配乐结合运用了广东音乐“五架头”的形式和元素,有三弦、扬琴、琵琶、四胡、中阮等。说到配乐,主创团队连称“一波三折”,“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
据悉,按照《大营救》一开始的创作计划,师父杨子春将在台上为两个爱徒拉弦伴奏。揭熙透露:“师父坐在那里,我们俩感觉心里特别踏实。而且我们怎么唱,师父都能跟上我们的节奏。但去年底师父突然生病了,不能上场,他当时第一反应不是去吃药、看病,而是先把弦拿出来看能不能弹。后来他住院的时候干脆把我们的排练场搬到医院病房……师父对艺术的坚持、认真感动了我们,我们也不敢懈怠,一天天努力练功。”
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大营救》参加群星奖比赛的时候并没有采用现场演奏,而是播放了伴奏带。主演揭熙、王磊表示,同为广州市文化馆“一团火”曲艺创作基地成员的“四小杨”给他们提供了特别大的帮助,“四个妹妹无条件帮助我们,她们录制的伴奏带水平之高超出大家预期,帮助我们克服了配乐的困难”。
主创揭秘:
过程有口水、汗水,还有泪水
《大营救》的主演揭熙、王磊本是相声演员,他们从9岁开始搭档说相声,在舞台上表演西河大鼓书是此前两人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这个过程里,有口水、汗水,还有泪水”。
从相声到西河大鼓书,艺术门类的“跨界”,对两位演员来说挑战巨大。揭熙表示:“我们俩从1994年开始合作,从小在一起参加比赛,但西河大鼓书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尝试。老实说,一开始心里没底。”在剧本创作之初,揭熙和王磊写的第一稿,“风格上特别像相声,没有西河大鼓书的韵味。后来在师父和专家们的指导下,多次修改调整成丰富的西河大鼓书”。
王磊则认为,压力来自于“各方面对这个作品太重视了”,也来自于哥俩的自我要求。他承认:“那个在排练场嗷嗷哭的演员就是我。”说到当时泪洒排练场,王磊说痛苦在于“找不着感觉”,“当时感觉自己怎么唱都不对、怎么演都不对”。王磊回忆,整个排练过程是非常细致的,“一个字、一口气、一个眼神、一个表演、一个动作,都要认真找感觉”。从自我感觉“别扭”到自信,王磊透露,是日复一日的排练让他明白,要把老师教的动作、语言全部“化”到自己身上,“我从头到尾把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捋了一遍,用自信的方式演出让观众觉得好看的味道”。
除了揭熙和王磊认真排练外,广州市文化馆还成立了十几人的工作小组,为创作团队做好后勤工作,甚至请来星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给他们上声乐课。石泉表示:“在排练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让人物塑造更鲜活,要怎么处理节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抒发人物情感。比如主人公"小刘"在危急关头连人带网扑向螺旋桨的瞬间,怎么样处理才能打动观众、产生共鸣。可以说作品创作中演员的眼神、唱腔、一招一式都经过成百上千遍的调整,力求到位。”
惠及观众:
《大营救》将再次跟广州市民见面
近年来,广州市和各区始终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艺术追求和艺术创作上不断思索不断提升,讴歌新时代主旋律,紧跟时代脉搏,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刻画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的优秀作品,收获省级以上重要奖项约200个。其中,《大营救》更是从700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摘得“群星奖”。
但艺术的精进永无止境,在“群星奖”专家点评会上,专家评委对该作品提出了一些建议,令主创人员感受颇深。“听了专家评委的指点,我们认为应该精益求精,对方言俚语的使用应该更加地道,叫板也可以更好。”在石泉看来,专家评委的指点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激励着他们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
据悉,《大营救》将于6月12日“羊城之夏”2019广州市民文化节开幕式上再次跟广州观众见面。此外,《大营救》计划今年在广州各群众文化场馆累计演出50场,将群众文艺精品惠及群众。“因为时长要求的关系,在上海比赛的时候,我们把节目里一段精彩的贯口拿掉了,但在广州演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让广州市民听个过瘾!”演员揭熙、王磊表示。
新闻推荐
于湘资料图片2019年5月25日,来自中山市西区及周边镇区的文学作者和爱好者共聚一堂,召开中山市西区文学协会第三届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