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广州踪迹:生于广州 东山老宅无处寻 设计地标 花园酒店留芳名
中央银行旧址位于越秀区沿江中路193号。南都记者苏海伦摄
上世纪80年代初贝聿铭绘制的花园酒店外形设计草图。
陈万里2017年举办主题为“回家”的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于美国纽约去世。102年前,以“诗书传家,乐善好施”为家训的贝式家族在广州增添了一个男丁。这位贵族公子,往后余生,如同宝石一样镶嵌在现代建筑史大楼上,熠熠生辉。
贝聿铭祖籍苏州,生于广州,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学习建筑学。他能用流利的广东话背诵古诗。“我在美国住了60多年,我还是中国人,我的看法还是中国的看法。”多年前,他在凤凰卫视的一次专访中说道。
位于越秀区沿江中路的中央银行旧址及花园酒店,是广州目前两处与贝聿铭生命有关联的地点。百年前,贝聿铭不到两岁就随父亲到香港,他的童年是在苏州与香江度过的。
中央银行旧址:
传奇贝家广州添丁
越秀区沿江中路193号,这里是中央银行旧址。这个由花岗岩石构筑而成的建筑,建有仿欧式的斯林科式柱子和罗马式柱子。她落成于1914年,这一年,贝聿铭尚未出生。这个建筑如今是中国工商银行广州第一支行的办公地。
贝聿铭是著名银行家贝祖诒之子。根据史料记载,贝祖诒出生于商业世家,贝氏家族在苏州富甲一方。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工作。1915年,年轻的贝祖诒被调到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任营业主任,后为副经理、经理。他携妻女迁往广州市,只会说吴侬软语的贝祖诒,没日没夜地学习粤语,很快就学会了一口地道的广东话。
两年后,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了。贝聿铭是否在沿江中路193号停留过,甚少人知道。中国工商银行广州第一支行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听说也是拆掉一家旧银行重建的央行。”
南都记者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100华诞宣传视频中了解到,民国初年的广东,政局动荡,财政困窘,社会上纸币泛滥,竟出现市面钞票无法流通的情况。经中央财政部批准,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于1914年6月1日正式开业,从此中国银行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开始肩负起服务人民大众,维持地方财政,复兴广东经济的重任。
据了解,当时的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由各地大清银行清理改建而成,广州大清银行位于珠江沿岸的三府前街一带,但目前该地完整保存下来的也仅有中央银行旧址一处。不难推测,贝祖诒很可能曾在此办公。
关于贝祖诒一家在广州的住址,比较多的说法是位于东山一带,但具体已不可考。
花园酒店:
外形设计出自贝聿铭之手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提出以“花城”为号,花园酒店诞生在这个年代,“花园”是酒店的设计理念,凭借2.1万平方米的园林面积,花园酒店因此成为当时国内拥有最大规模绿化园林的酒店之一。
酒店前的花坛和木棉曾经是广州环市东的一大标志,木棉也成为酒店的标志。据酒店资料记载,这既代表了酒店诞生在木棉之城广州,也象征酒店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木棉般高昂挺拔。
酒店Y字形的主楼从空中俯瞰像朵绽放的花,从地面仰望,它像高耸入云的木棉。南都记者从花园酒店历史资料中获悉,酒店的外形设计出自贝聿铭之手,这也是他唯一一次为广州建筑做设计。善于运用玻璃的贝聿铭,在花园酒店正门设置了圆拱形雨篷,由金属条纵横组成方格天顶,每个嵌上玻璃砖,白天阳光和晚上灯光透过1320块玻璃砖折射下,酒店璀璨夺目。
后来,花园酒店的主体设计由香港建筑师司徒惠主持。酒店内部设计尽量吻合贝聿铭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1985年,广州花园酒店全面开业。34年过去,如今依旧在花城土地上绽放。
追随者为其办展开论坛
在广州工作的建筑师陈万里长期关注贝聿铭的作品,2017年,他曾在贝聿铭百岁之际,举办了主题为“回家”的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作品以其在岭南创作的三个建筑设计项目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澳门科学馆、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为主,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陈万里从未亲眼见过贝聿铭,他向南都记者回忆起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专门到纽约麦迪逊大道500号逛了两个来回,驻足拍照,“因为贝先生在这里”。
2018年,为纪念粤籍建筑名家贝聿铭先生101岁寿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先生归来———贝聿铭佘畯南莫伯治及岭南建筑师作品展暨学术论坛”。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表示,在岭南建筑界,有几位前辈完全当得起“先生”这一称号。其中一个是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先生,该次展览展示了贝聿铭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澳门科学馆时的珍贵手稿。
百年传奇第一步,从广州迈出
贝聿铭百年传奇的第一步,从广州这座千年古城迈出。贝聿铭的家人曾说过,小时候家里人都称他为“广东宝宝”。直到年迈之时,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比如他喜爱韩愈的散文与诗,更爱陶渊明的文章。“如果要我背一段唐诗,我只能用广东话。”
提及起自己的童年经历,贝聿铭会感慨万分:“那时对于新世界的强烈期待掩盖了一切悲伤。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有机会去亲眼看见一个新世界。”
在多年前凤凰卫视的节目《筑梦天下》中,贝聿铭说道,“虽然我在美国住了60多年,我还是中国人,我的看法还是中国的看法。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这二者之间没有矛盾和冲突。”
贝聿铭逝世后,与贝老为“忘年交”的艺术家徐冰撰文叹息。他感慨,历经上世纪风云又步入新世纪的最优秀者,纷纷撒手人寰。他写到,贝老这辈子好像除了兴奋地工作,追求建筑学的精髓,说服世俗成见外,别的对他似乎都不重要。
他这样高度评价贝聿铭:这样一位求学、思索、创造了近百年的建筑大师,用他智慧的大脑,把新建筑的理念与不同文明做了实质上的融汇与精彩呈现,推进了人类文明。
采写:南都记者苏海伦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耿旭静通讯员张瑾)中国生物产业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品牌盛会——第十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