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等主办“羊城论坛”谈未成年人保护做大做强未成年人保护“朋友圈”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未成年人保护话题引起社会聚焦。每当校园欺凌、虐童事件出现,触目惊心的案情总是让人无比揪心。
昨日,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羊城论坛”,以“未成年人保护大家谈”作为主题,邀请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市民讨论,做大做强未成年人保护“朋友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关键词1:性侵害
性侵害未成年人,是最让人揪心的一类案件。在“羊城论坛”举办当天,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向社会通报,2018年办理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占所有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比例高达45.6%。
这一比例相对于前年有所提高。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科员林鹂在现场表示,来穗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受到侵害占大多数,他们父母或是留在原籍,或是来穗务工忙于生计,难以察觉孩子们受到了伤害。
关键词2: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也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今年,全国人大将系统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研究修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校园欺凌被重点关注,在修改中均会体现。
现场,一名社工透露了之前针对一家学校的调研情况,1157人中有25.7%的学生受过校园欺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当未成年人认为受到侵犯,但老师和家长觉得只是小朋友之间的互相打骂,这成为了校园一抹令人忧虑的阴影。
关键词3:隐形伤害
未成年人保护的范围非常广,除了身体安全外,还包括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市人大代表曾丽晴表示,这些方面宣传得不够,很多人也不知道对未成年人无意间就实施了“冷暴力”。比如教师对成绩好的孩子看得顺眼一点,往往让其他孩子受到冷落无法排解。
谈起这个话题,许多人都有共同语言。家长传统的“藤条焖猪肉”式打骂小孩,孩子在学校期间受到老师的体罚、被任意没收私人财物、被偷盗手机或玩具……这类隐形伤害变成了青春的伤痕,更容易成为日后爆发问题的导火索。
建议:
建立一套一体化处理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中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曾向多个层面的教育机构了解,结果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学生、家长、老师、校长,超过95%都表示不知道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事件发生后,下一步该如何规范处理。“向谁报告、谁可帮助、谁来解决”的困惑普遍存在。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应该有更完善的机制。
陈海仪呼吁,应该建立一套一体化处理机制,让群众清楚在发生青少年相关事件时,可以咨询、求助报告的路径、提供保护的主体。
广州12355青少年成长服务台是未成年人的“保护热线”,据团市委透露,每年打来的求助电话达到年均6万多个。陈海仪建议,应将12355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流,转介处理。公安、教育、消防、妇联、民政各单位在接到案件时也要及时汇总到12355,形成前端信息汇总平台。
广州市政协委员、律师郑子殷认为,应该成立一套未成年人权利被严重侵害时常态化的保护救助机制,整合包括社工、律师、心理、医疗、媒体等社会资源。要强化家综社工及网格员的监测能力,如发现有侵害迹象,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反馈。村居律师要针对案件出具初步的法律意见,有效运用法律专业保护力量。
市人大代表叶君认为,孩子们缺乏向外界求助意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信任感。“孩子都在微信微博上把家长屏蔽掉了,信任感下降,设想一下谁来讲?”让未成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安全感,首先从家庭到学校到整个社会,要形成共识,除了身体伤害的暴力事件,对未成年人精神上的贬低、言语暴力、披露隐私等,都是不合理的,要从整个氛围上形成对未成年人的爱和保护。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耿旭静通讯员张瑾)中国生物产业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品牌盛会——第十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