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有144小时,将如何探访广州这座城?

新快报 2019-05-23 14:57

广东省公安厅日前宣布落地过境新政,53国经广东中转的外籍游客可享受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此举不仅把免签逗留时长从原来的72小时延长至144小时,免签适用口岸也从原来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展到可选择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揭阳潮汕机场空港口岸中的任一口岸入境,从广东省具备客运功能的32个对外开放口岸中的任一口岸出境,海陆空全口岸结合,将令到过境游客的行程线路更具灵活性。

■新快报记者 毛静

但其实,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广,如果你也有144小时,如果不走远,就聚焦在广州这座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一线城市,你又会如何去发掘这座千年商都的人文与美食。要知道,这样的攻略对过境游客而言,也是极具有参考意义的。

生活角落里的市井味

还记得前不久高晓松的新节目《大城晓聚》便来到了花城广州。在节目中,高晓松自己都说,广州是他在全中国最喜欢的城市之一,相较于北京的繁华,上海的精致,广州在一线城市里显得特立独行,慢节奏、市井气、充满生活气息,广州人也是最懂得生活的。

我们都知道,羊城、穗城和花城,都是广州的别名。回顾上世纪90年代,全国只有在广州的大街上能看到私家车,摩托车更是满街跑。如今,尽管广州的发展节奏没有北京上海那么快,但经济贸易依然辐射东南亚乃至全球,百年前华洋杂处的生活影响更是至今。

你会发现,当繁忙充实的CBD在夜晚众灯齐亮的时候,它也凸显了大都会的纸醉金迷;而当清晨的老城区内,街坊邻里之间的一句亲切问候:“早晨”,也让广州更显温度。如果想要更加地道地了解广州生活,必须钻进当地的传统菜市场,看一看卖的各类生鲜食材,保证你大开眼界。就像在《大城晓聚》节目中,林依轮带着高晓松触摸最鲜活的当地食材,了解南北方买菜的差异,一同探究菜市场里的学问。在市场里,菜贩们会用粤语跟你说道:“今日D排骨好靓,买旧翻去煲汤啦;”与邻居的大妈大叔碰面了可能会说:“个天就来落雨啦,快D翻去收衫啊。”在广州,一转身就是生活,就像高晓松所描述的“骑楼、青苔、绿树、杂乱电线……”广州老屋杂角之间藏着市井味。

粤语有句俗语叫做“辛苦揾嚟自在食”,意思就是“辛辛苦苦挣钱,就是为了吃得舒服自在一点”。饮早茶,是广州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一盅两件,即一壶茶,两笼点心,优哉游哉。如果说,喝早茶是大人们喜欢的,那么萝卜牛杂一定是学生哥的最爱。几乎在每个学校附近,都有小摊贩推着个小推车在卖萝卜牛杂,广州人也称这些小推车为“走鬼档”。广州的美食除了种类丰富以外,还有一点令人印象深刻,那便是“食材生猛”。“生”,就是指活生生的,即宰即食。如果食材又老又硬,广州人会说“肉很柴”。而“猛”,指的是食材的覆盖范围广。比如,龙虱(水蟑螂)、禾虫、癞蛤蟆、天鹅肉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在广州人眼里没有什么不能成为美食的。要知道,“食在广州”的名号,来源于民国时期上海《申报》,而不是广州人自吹自擂;在羊城,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层出不穷,网红店、老字号、酒吧、购物天堂都存在着大街小巷,对于广州人来说,活得开心才是生活的本真。

转角遇见岭南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北京人会讲,上海人会穿,广州人会玩”,从这句话多少可以看出广州能玩能看的肯定也不少。

广州既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又有极具岭南特色的生活文化。例如西关,即现在的荔湾区。旧时的西关,因是水路交通要地,对外贸易繁荣,是广州城最富庶的地方。在西关,我们可以走在石板路上,参观旧时西关富商的房子——西关大屋,走到大榕树下的食肆吃点小吃,听听民居中传出的粤剧;还可以感受上下九步行街的热闹和历史气息;也可以走到对岸曾经是租界的沙面,欣赏其中的西式建筑。那里曾有十多个国家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落地经营。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

广州还有许多十分珍贵的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逛。有保存较完整且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陈家祠,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岭南特色;有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的石室圣心大教堂,它不仅有着法国哥特式的大钟楼,内部还有着非常漂亮的彩色圆形玫瑰花窗;还有南越王庙,向世人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的广州政治、经济、文化。

除此之外,广州的现代化建筑也有特别之处。比如别称“小蛮腰”的广州塔,还有被誉为“城市客厅”的花城广场,而外观广东省博物馆之余,更应该来一场与古人的对话,抑或是在相邻的广州大剧院欣赏一场演出。如果白天逛累了,晚上还可以搭上游船,夜游珠江,两岸花灯璀璨,横跨江面的几座大桥和江水交相呼应,广州的夜景也是极美的。

总而言之,广州是一座逛不完的城,大到市中心的商业圈,小到老西关的窄巷。这座城市,有着包容的、开放的、不同文化碰撞的现代化样貌,但隐藏的是它永远简单地、认真地生活的气质。

新闻推荐

夜幕降临,生活才刚刚开始 中国“夜经济”消费图景

儿时逛豫园灯会,是上海市民何贞对“夜经济”的最初印象。如今32岁的她喜欢在下班后逛商圈、听音乐剧、赏黄浦江景,“夜生活...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