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 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打造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从追求规模效应走向协同效应
本期圆桌会,我们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规划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为广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建言献策。
本期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本版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谢绮珊
世界级湾区需“全球城市”带动
持续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
主持人:《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并进一步明确了广州的定位,其中,建设国际大都市是目标要求。从国家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层面,围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各位专家认为广州应该如何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
何镜堂:广州是有2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同时也是千年商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中最具历史底蕴的。同时,广州74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也是四个城市里幅员最广的,兼具“山水城田海”的良好自然本底,很少城市具有这么齐全的地貌资源。
《规划纲要》对广州的要求是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当前,广州稳居国际一线城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活力、优势和信心。我认为,广州在规划上要服务于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用好文化和生态这两个优势,做到生态和文化并重。
杨保军:《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将打造四大核心引擎,说明大湾区城市要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走向团体合作,进一步实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大湾区发展要从过去追求规模效应走向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应。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是要承担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引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纵观全球一流城市发展理念演变,对全球城市评价的导向正从单一经济主导转向多元价值维度,创新发展、文化宜居、绿色低碳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从国家责任来看,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都需要“全球城市”的带动。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具有深厚的商贸传统与独特的营商智慧,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国际商贸中心角色,引领区域积极应对挑战。同时又要超越传统认知,突出多元价值,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出新出彩。
广州另一个建设目标是综合性门户城市。过去我们说腹地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大小,未来则是与世界网络连接的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实力,城市的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水平等,软实力包括信息化水平、文化水平和国际机构人才的集聚能力等。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未来的核心动力,我认为广州应进一步突出创新为主导的新驱动力,瞄准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此外,广州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国际交通设施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联系,增强国际航运和航空综合服务功能。
面对未来城市发展资源约束、空间有限的情况,广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认准目标,发挥优势,引领大湾区城市共同发展,把云山珠水和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充分发挥出来。
马向明:围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广州要强化规划战略引领,让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焕发无穷魅力。要持续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努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优化、地位强化。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核心联系纽带从“全球生产网络”向更复杂的“全球创新网络”升级。全球城市体系与全球城市创新体系高度重合,四大湾区是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成为大湾区发展新趋势。《规划纲要》明确三地共同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可以预见,未来粤港澳三地合作将形成合力,区域创新系统将得到优化,这有利于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广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地位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环球贸易。但全球经济主角从过去海运为代表的贸易转为知识经济,对沿海通道的依存度逐渐在下降,知识经济、内容经济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空港、陆运与海运同等重要。
广州的创新优势体现在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在企业创新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创新需要“制度厚度”,即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搭配以产生协同作用而使得该地区获得经济活力。
城市发展水平不能停留在数字指标上,广州应该更好将国家、省、市资源形成合力,让各种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在规划方面也是如此,如果中央驻粤、驻穗机构和广东省、广州市能进一步提前协调谋划,在具体问题上相向而行,广州的创新和发展都会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活力和魅力。
一流环境生态和人居最重要
建筑要有“两观三性”接地气
主持人:广州应如何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和建设管理质量,对标全球标杆城市,营造一流的城乡环境,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何镜堂:广州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城乡规划和建设都有了很显著的提升。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在生态、宜居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广州74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个发展组团之间要以生态走廊贯穿,让云山珠水、江海城田连成一体。
以城市新中轴线来说,目前广州东站到珠江新城、广州塔的这条中轴线,已经体现出宜业宜游的特点。很多城市的市民广场很大,但是空洞洞的,没什么人气。广州花城广场的商务、公共文化服务、餐饮消费在地上地下都有各自的空间,全天候都有高人气,是比较成功的。而新中轴线再往南面,延伸到珠江后航道的区域规划,就应该更凸显生态和文化特点,利用珠江、海珠湿地的生态资源,融入岭南文化的元素进行规划,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典范。
在建筑方面,应该体现岭南特色,不要刻意追求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我提出建筑的“两观三性”,就是建筑应当要有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广州的特点,包括文化、气候等,一定要接地气,好的建筑会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
杨保军:全球一流的环境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广州过去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底子是有的,但与全球一流城市相比,在生态、文化、宜居、可持续发展等软实力方面,整体上还有差距。这一次借助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深刻认识广州自然禀赋和历史文脉,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保护好广州“山水城田海”的良好自然本底,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还要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完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提供一流的生态空间和生态服务产品。
此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广州这几年吸引人口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下一步要从吸引人口向吸引人才转变,因为人才与一般劳动力不一样,对环境和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广州应该按照新发展理念,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和建设管理质量,积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突出空间质量,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以高品质人居环境为目标,巩固和提升城市地位。
肖金成:广州本身的城市规模已经比较大,分成市区和市域两大部分,边界如何划要具体分析,并加以区分。市区要升级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才能使城市的发展质量有所提高。还要同步考虑空间布局,不能无限扩张。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城市要产业不要人,实际上有产业就会有人,控制人口的前提是控制产业。我认为,广州市区要从空间扩展转向质量提高、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更加注重城市生态。
说到广州市域,比如南沙新区,未来会聚集300万至500万的人口,应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借助自贸区与香港形成良好合作。广州市域南北部要有明确的分工,要有重点地发展,不能太分散,比如北部就应主要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
同时,广州要避免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房价过高等“大城市病”,不要走单中心、“摊大饼式”城市建设的老路,把一些产业放在南沙、增城、从化等。从距离来比较,雄安距北京100公里,南沙距广州市区也是100公里左右,而且南沙还属于广州市管辖范围内,可把一些功能疏解到南沙。
广州要实现老城市焕发活力,第一要实现产业升级,把现代服务业做得更好,把服务触角伸到佛山、肇庆,不仅要服务本市,还要服务更大区域。第二要实现科技创新,广州建设中新知识城,目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激发活力,广州的人才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大学众多,应该发挥人才的优势。第三要注重生态宜居,市区要保护并不断扩大生态空间,而不是相反。
聚焦科技创新走廊
提升科创规划布局
主持人:当然,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近年广州的城市地位受到挑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广州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展现世界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大湾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担当?
杨保军:对于目前的一些质疑声音,我们应该理性去看待。我认为当国家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之时,我们不能还拿着老的尺子来衡量,不能只用速度和总量来比较。当规模到一定阶段后,广州的城市地位下不下降,要看其经济质量是不是下降,要看单产和效益。我们要认真分析广州发展存在的真正不足的地方,应该注意广州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方面的结构性问题。
在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产业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和机构等方面,虽然广州与北京、上海和深圳还有一定差距,但广州具有科技教育基础好、创新服务完善、创新人才多元、创新成本相对适宜等优势,要借助《规划纲要》提出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发挥独特城市魅力,加强城市创新氛围营造和创新创业环境优化,推动文化、媒体、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创新企业。
同时,广州还要积极开展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要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还要发挥领头羊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珠江东岸地区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佛山、中山、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的创新合作,整合各方优势,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先进技术、科研教育、知识产权等服务支持。如果这些做好了,就能成为大湾区的创新源,为大湾区的发展奠定创新基础,提升创新发展新标准,激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活力。
肖金成:广州的产业结构也要高度化,即形成高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由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构成,在发展过程中,第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谓之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三次产业内部,也有一个高度化过程,如第一次产业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第二次产业中,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和附加值高的行业;第三次产业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可谓之产业高度化。现代服务业在大都市中起着主导作用,现代服务业以前只服务本城市、本地区,以后要辐射整个都市圈和城市群。同时,对外要实现分工,一般制造业要向周边城市、周边城镇转移,形成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都市圈。对广州来说,就是要和佛山、清远、肇庆等城市形成功能分工,实现协同发展。此外,一个城市是有边界的,不能无限向外扩展,避免出现“马太效应”,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
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最近几年,广州的城市发展规划内外并重,包括推动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在增强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更好融入、引领大湾区发展方面,广州还可以有什么更大作为?
肖金成: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国际大都市建设不断提速。可以这么说,广州有底气、有能力,也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大大小小的城市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要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还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比如珠海、中山、江门要集中,不能太分散,而广州与深圳不能太集中。此外,要注意到广东的农村有点像城市,广州农业比较薄弱,农田比较少,农业是弱势产业。但是,农业既是一个离不开的产业,也是一个生态型产业,对生态有调节作用,我们不能把农村都建成城市,农村要更像农村,农村的风貌还是要保留。让工业反哺农业,让农村更有特色,这方面还要做很多工作。处理好城乡体系问题、大都市的引领问题,才能实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马向明:我从一个角度来讲,要强化广佛极点带动,广州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佛山的合作,尤其加强在两市交界广州南站片区的高层次合作。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和跨市交界地区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空间布局的热点区域。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对周边空间发展具有极大的集聚和引导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创新平台也大多围绕轨道站点周边布局。
对于广州来说,广州南站是最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之一,目前广州南站是大湾区的轨道枢纽,但这个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待深圳的高铁、空港网络进一步完善,差距会不断缩小。而广州南站处于广佛两市交界,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在跨市交界地区出现多元创新平台。如港深两地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莞交界联合打造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在广佛交界地区,佛山正举全市之力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希望联合广州南站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我认为这是广佛超级都市圈再结构化的最重要节点,广州不能再错失这个重要机会了。坦率地说,过去几年,作为大湾区可达性最高的地方——广州南站片区的开发速度和定位都不尽如人意。现在佛山的积极性那么高,广州应该顺势而为先行一步,两市共同打造大湾区轨道经济的最大平台。
虽然广佛同城推进了十年,但广州城市发展方向是向东、向南,而兄弟城市佛山在西面,广州应该转变思路。在大湾区布局中,主要城市与周边城市群是分工的基础,基础要是不强,主要城市的角色地位也会受到影响。深圳的集聚力越来越强,未来跨珠江口通道建成以后,东西岸联动优势更加明显。如果大湾区北部、西部经济形态弱的话,广州的地位也不可能强。所以广州要领跑好兄弟、好伙伴,带动佛山清远肇庆更好发展起来。借助佛山城市发展,把广佛超级都市圈发展壮大,大湾区的经济版图才不会偏东南,广州才能更好承担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主持人:在探索协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方面,广州还有哪些方向?
肖金成: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广州被称为门户城市,北面的粤北地区是珠三角的生态屏障,粤北地区与广州的发展差距很大,犹如河北与北京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州也与北京一样,面临如何带领粤北发展的问题。粤北地区既是珠三角的生态屏障,也是珠三角的市场、劳动力来源地。因此,珠三角应该支持粤北地区的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珠三角可以做很大的贡献,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粤北地区自身要考虑发展环境偏好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比如科技研发、旅游业、创意产业、文化传媒等。
此外,广州市还要与湘南地区、赣南地区、广西东部地区开展合作,还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发挥门户城市功能,带动腹地发展,支撑“一带一路”,引领泛珠地区的发展。
主持人:谢谢各位专家的建言献策,再会!
新闻推荐
广东下半年生猪供应偏紧,预计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将上涨 113个定点基地生猪优先供应广州
信息时报讯(记者黄熙灯通讯员粤农信穗农宣)在价格稳定一段时间后,近日广州猪肉批发价略有上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