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让传统对话现代,用才智浇筑建筑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
苏州博物馆。
香港中银大厦。
广州花园酒店。
南都人物
给你好看
扫码看专题
贝聿铭
1917-2019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于家中去世,享年102岁。
北京时间5月17日,以卢浮宫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等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建筑管理机构纷纷发文悼念。
杰出作品
●个人风格开始:1967年,贝聿铭运用特别研发的现浇混凝土材料建造了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中国人最熟悉、最具争议的作品:法国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设计当初有九成巴黎人反对。
●最心爱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传统园林的轮廓,用片石在粉墙上绘出远山青黛,用一汪池水营造出中式意境之美,并与周围的古城建筑融为一体。
●最具原创精神:72层香港中银大厦,独特的棱柱形设计能抵御强台风。
●为广州建筑做设计:广州花园酒店外形设计出自其手,Y字形的主楼从空中俯瞰像朵绽放的花,从地面仰望,像高耸入云的木棉。
●封山之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留驻人间102年,他创造的建筑名作散布全球各地,包括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现代化改建、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楼、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而在建筑艺术和现代文化层面,这位生于中国传统世家、年少负笈北美的建筑才子,同样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昨日,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说:“贝聿铭生逢20世纪,也是20世纪的一种幸运。很少人的经历会与大的历史潮流如此吻合。”
早年经历成就“建筑全才”
1917年,即贝聿铭出生之年,全世界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剧烈冲撞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主义,正在艺术和文化领域营造新的秩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亦民告诉南都记者:“西方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大师柯布西耶、戈洛皮乌斯、密斯,都出生于1880年代;从生年来看,贝聿铭在这个谱系中应该属于第二代,或更接近于第三代。”
1935年,17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建筑,这也曾是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赴美留学的第一站。但与这些“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不同的是,晚了10年的贝聿铭恰好遇上了从德国流徙而来的一批包豪斯(BAUHAUS)大师———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点火者。他随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并在那里取得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深造,硕士毕业后曾留校担任教职,直到1948年接受地产开发商WilliamZeckendorf的邀请,在战后美国经济复苏时期走上建筑设计之路。
在朱亦民看来,也许早年间跟随Zeckendorf设计商业项目,让贝聿铭能够深刻理解到社会资源的配置逻辑,在运用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时并不悖离实用性和商业理性。
他在1960年开始独立运作的I.M.Pei&Associates公司,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被美国建筑评论家公认为“专业与商业相结合”的难得典范。
这一时期,贝聿铭的代表建筑作品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楼(1978)和位于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1979),两者为他赢得了全美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朱亦民评价说:“在建筑设计方面,从创意性到完成度、对工艺材料和建筑细节的把控,他都做得非常好;而且他的情商很高、交往能力非常强。可以说,他是一个全方位的天才人物。”
冯原认为,贝聿铭的商业成功不仅来源于建筑才能,还与其家世积累密不可分:“他出生在银行世家,成长在一个优越的中国传统贵族家庭,所有这些素养在揽获人才和迎来项目时,都变成了可以充分施展的个人魅力,帮助他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譬如在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中,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之所以被他打动,除了因为方案本身足够优秀,还因为贝聿铭本人彬彬有礼的“东方贵族气质”。
一生致力于文明的“对接”
1979年,在美国声望日隆的贝聿铭获邀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之后又留下香港中银大厦(1989)、苏州博物馆(2006)等建筑名作。在世界其他国家,贝聿铭还主导完成了巴黎卢浮宫的现代化改建,“封山之作”是为多哈营建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冯原认为,贝聿铭后期的重要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任务,即为不同的文化传统找到一种与现代主义接合、对话的方案。最直观的案例是卢浮宫———在法国波旁王朝的宫殿之前,置入了源自另一个伟大文明、用现代材料搭建的金字塔,形成一个和谐的对话局面。但在晚期作品“序列”中,最特殊的一个,或许还要属他“心爱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新馆。
“我觉得这个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了他的夙愿。”冯原告诉南都记者,“要知道,他在哈佛的毕业创作,就是为中国设计博物馆。直到他成为了现代主义的一代宗师之后,依然念念不忘,在这个文化愿望延迟了五六十年之后,最终得以实现。”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建筑的风向从现代主义逐渐过渡到了后现代主义,但是贝聿铭没有追随这些颠覆性的思想,而是继续坚持他的“对接”范式。冯原并没有将其归为大师的自我重复,而认为更接近于一代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他说:“也许是20世纪赋予了他这个目标,所以贝老必须要在他的有生之年,坚定不移地把这个目标完成。我觉得他做到了。”
出品:
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
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侯婧婧赵安然史明磊实习记者朱秋雨
新华社发
新闻推荐
抢夺大陆市场!日本全家与顶新争夺代理权 2500家便利店或受影响
合作了17年之久的日本全家和台湾顶新集团,可能要拆伙了。据彭博本周报道,日本全家(FamilyMartUNYHoldingsCo.)正在起诉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