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有生命,赋城市以灵魂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在传奇的一生中,贝聿铭创造了许多杰出的作品。1983年,66岁的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2010年,93岁的贝聿铭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这是建筑业界最有声望的终身荣誉奖项之一。
贝聿铭的传奇在于,他是首个被美国建筑公司聘用的华裔建筑师,他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肯尼迪、耗费15年构建的肯尼迪图书馆,更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他还承担了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建筑之一卢浮宫的翻修,建成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最终获得挑剔的法国人的广泛认可。
建筑被公认为大地上的艺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建筑一直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极少有交流借鉴的机会,由此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贝聿铭的卓越贡献正在于,不但以东方人的身份创造了西方建筑史上的众多奇迹,而且蹚出了东西文化融合的成功路径。
很少有建筑师像贝聿铭这样,能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里从容汲取精华,游刃有余地穿越于两种文化之间。贝聿铭是建筑师,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为此,纽约市艺术协会会长肯特·巴威克曾评价说:“贝聿铭的建筑仿佛现代世界中一条奇妙的丝绸之路。”中国驻美使馆则在贝聿铭辞世之后的哀悼声明中表示:“作为美籍华人,贝老终身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其杰作之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馆舍堪称东西合璧的典范,彰显了持久友谊和共同未来。”
贝聿铭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少年经历密切相关。祖籍苏州的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广州,10岁时到上海读中学,之后曾3次在假期回苏州居住,穿梭于贝家私家园林狮子林中。不论形式还是意味,中国传统园林都震撼了贝聿铭。晚年贝聿铭对此作了这样深情的总结:“我后来才意识到我在苏州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而非自然独存。创意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结晶,苏州园林教会了我这一点。”
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必须融入城市、融入环境,而在现实功能之外,有生命和灵魂的建筑总会有其独特的思想表达,建筑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往往决定着作品的高度。在贝聿铭的建筑师生涯中,他在苏州的体验和感悟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
1979年,贝聿铭受中国政府邀请设计香山饭店,他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
现在的苏州市东北街上,拙政园与太平天国忠王府之间,夹着一座非常现代的建筑。但是这座建筑却能够与周围两座古典园林融为一体,“不争不抢不突出”,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这就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身上可以看到传统建筑文化给贝聿铭带来的巨大影响。传统园林艺术怎样与现代审美结合,人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相处,建筑静默无声,却如黄钟大吕一般给人强烈的震动。
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时候,贝聿铭作过精心的准备,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在一封信中说:苏州古城人文历史悠久,将二十一世纪的公共建筑与两千多年的文明结合,“这不仅事关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有现实意义”。
随着贝聿铭的辞世,许多人都在思索贝聿铭所说的“现实意义”究竟意味着什么。
近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产业的狂飙突进吸引了全球众多建筑设计师,中国为本土和海外的建筑设计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原本是值得叫好的现象,但“奇葩建筑”不断涌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却让这一现象显得美中不足。
让建筑有生命,赋城市以灵魂,不妨听听贝聿铭的声音:“中国的建筑应该体现中国的文化,尽管传统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但通过建筑师的努力,是能够得到统一的。”
新闻推荐
广州市召开环境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 张硕辅讲话 压实责任改进作风落实措施 推动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
信息时报讯(记者吴瑕通讯员史伟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