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皿背后的人文张力

广州日报 2019-05-17 04:15
广言

文明交流互鉴,见物更要见精神。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美食,大抵亦如此。

从茹毛饮血到脍不厌细,从食不果腹到食不厌精,从生存需求到饮食文化……人类的饮食流变史,其实也是一部文明进化史、精神成长史。因为美食不仅关系着人们的味蕾,连接着人类的趣味,还关联着人类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普通人在劳作之余,足以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润、人间的温情。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维持生命接续本是人类之原始本能,当超越生存这一浅层需求之后,人类便把聪明才智和奇思妙想融进饮食之中,在创造饮食文化多样性上费尽心思。在漫长的饮食改良过程中,各国人民都在食物中倾注入了思想与灵魂。“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得到文化加持的饮食,如花绽放、绚丽多彩。感受器皿背后的生命张力,触摸美食之中的人文精神,足以直抵不同文化的内核。正如一位人类学家所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一说到吃,人们就有了共同语言。“吃货”是人类的共同标签,饮食文化则是人类的“通用语言”,美食足以跨越语言障碍、文化隔阂。2019广州·亚洲美食节,以城市为器,以美食为质,融中国八大菜系、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美食、亚洲各国特色美食、世界特色美食于一炉,用美食讲好各国文明故事,同时展中华美食之风采、“食在广州”之精髓,让人感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之伟力。

择一茶楼,沏上香茗,备上“一盅两件”,翻开“食在广州”成长史,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精神、城市气质便跃然纸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无疑是“食在广州”文化基因中最闪亮的片段。在唐代,广州便是世界性的贸易大港,“通海夷道”给广州吹来“海风”,也舶来世界各地食材。胡椒、丁香、龙脑香等香料,早在唐代广州菜肴中就已现身。唐代开元二十年,广州设立“番坊”,以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商带来家乡风味菜,被广州人学来,加以本土化。百多年来,粤菜厨师出国、归国,内外互鉴、互通,让粤菜名扬海外,给粤菜带来新机遇,新菜式迭出、新调料频现。“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和”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

致广大、尽精微,美食出于匠心,厨艺重于传承。北方菜系看重师承、强调正宗,粤菜界却奉“有传统,无正宗”为圭臬,坚信好吃才是王道。“有传统,无正宗”道出粤菜不拘一格、勇于创新之真谛。引进世界各地特色食材,吸取中外烹调技巧精华,因地制宜、移植改造,创造新菜式、推出新食法。在粤菜数十种烹调手法中,有些从北方移植,有些从西餐借鉴,如焗、煎、炸等。不割裂传统、抛弃经典,又不拘于教条、抱残守缺,粤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食在广州”出新出彩注入无穷的活力因子。

承载了个人体验,寄寓着集体记忆,美食是城市的童谣,也是城市文明的密码。透过美食这扇窗口,解读一座城市的气质与风貌,精准而生动。许多地方宴请宾客,菜肴一定要丰富,恨不得盘子堆成小山,且菜肴不能吃光,如此方能显示宴请之诚意。广州食风,不尚虚名、讲求实际。表现为少而精,即便宴请宾客,亦以热情好客、气氛热烈、吃饱吃好为原则,菜肴被吃光,会被主人认为菜色受欢迎而皆大欢喜。朋友一起聚餐,依据食量点菜,确保恰到好处,偶有吃不完必打包带走,决不浪费。

在充满烟火气的城市,美味是最幸福的诠释。美食当前,闻香识味,人们能够观察到、体味到的,不仅是食物的色香味,更有一座城市的文明张力、文化魅力。沿着粤菜文化层塔,品读广州人文气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崇尚俭朴、务实求真,一一呈现。推窗远眺,海风徐来,“食在广州”香飘四海,亦拜交流互鉴所赐。

美美与共,美食因分享而丰富。2019广州·亚洲美食节为文明交流而来,必将为文明进步添彩。

新闻推荐

开一扇窗 圆最美梦 广州近期将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多项助残活动

听障人士表演的舞蹈《一扇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摄第29次“全国助残日”前夕,5月16日下午,一场特殊的演出在...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