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当柴烧越洋成奇货
很多国人对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这个地名,应该不陌生。它在和近代史有关的各种文献、作品中不断出现。一般人们也知晓,这个地名就来自于它盛产的檀香木。
檀香木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是中国,但中国在古代并不出产檀香木,主要依靠进口。檀香木贸易的兴盛其实远比檀香山的繁荣要早,最早的参与者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广东则是中国最早进口檀香木的地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除署名外)
檀香出口到中国已有千年历史
葡萄牙人席尔瓦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檀香木在中国很受重视,虽然其一般价格是每担20帕塔卡(货币单位),但有一段时间,当由帝汶开往澳门的船只不足时,其澳门售价将达到150帕塔卡”。也就是说,这种“奇货”,在紧俏时,加价七八倍仍然抢手。
檀香木是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木材的统称,具有浓郁的香气,是贵重的药材、香料,也是雕刻工艺的好材料。檀香属植物已知有16种,15种变种,均为半寄生常绿乔木,一般几十年才能成材,生长很缓慢。檀香木原产印尼、澳大利亚、夏威夷与其他太平洋岛屿。现在世界上的最主要产地则是印度,不过其树种是16世纪从帝汶岛引种而发展起来。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小面积的引种栽培。
作为香料的檀香——檀香木的芯材部分非常名贵,除了用于宗教仪式,制造香水等,也能当药用。《本草药名汇考》记载,檀香“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本草纲目》中也记载:“白檀消风热肿毒。水磨,涂外肾并腰肾痛处散冷气,引胃气上升,进饮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甚良。”
按广东省博物馆外销品学者白芳的说法,它作为香药引入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唐代开辟的广州通海夷道上,它与其他香料及象牙、犀角、珠宝等珍贵货品,就大量通过广州口岸输入中国。时人记载,鉴真东渡时在广州看到“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可见当时的进口量是非常大的。宋代以来,香药始终都是大宗进口商品,是国家重要的税源。宋代时已经按照檀香、木香等来分门征税,后期愈加细化。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中,广州的商人们对檀香的产地、品级了如指掌。
白芳指出,虽然檀香入中国时间很早,但作为“檀香木料”进入中国,最早只是在元朝,大规模贸易从明代开始,盛于清初。
帝汶檀香与广州丝绸
明时,与中国进行檀香木贸易最重要的地区是帝汶。学者彭蕙指出,在欧洲人抵达东南亚之前,帝汶盛产的檀香木已经为中国的水手和地理学家所知道,著名的海交史文献《岛夷志略》《东西洋考》中就有相关记载。而中国与帝汶之间开展很早的贸易,主要进口商品就是檀香木。帝汶出产的檀香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用途广泛,出口到亚洲大部分地区。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之后,于16世纪中叶窃据澳门,以澳门为桥梁展开与帝汶之间的频繁往来。他们把经营檀香木的基地设在帝汶附近的小岛索洛岛。早期,澳门商人只是定期前往帝汶收集檀香木,而所有的贸易和会谈均在索洛岛进行。他们在砍伐的季节来到帝汶岛,待砍伐完檀香木之后,便返回索洛岛的基地。
16世纪末,葡萄牙人被逐出马鲁古群岛,逐渐将目光集中到了望加锡。他们可以在这里购买来自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的主要产品。望加锡在“广州—澳门—帝汶”这一航线中的贸易转运港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几乎每年都有船只从澳门前往帝汶,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望加锡成为两地之间贸易的中转站。根据史料记载,每年从澳门、马六甲以及科罗曼德尔海岸到望加锡来的葡萄牙平底小帆船有10~22艘,这些葡萄牙人每年11~12月份来,次年的5月离开。他们用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棉布在商品转运港——望加锡换取帝汶的檀香木、马鲁古群岛的丁香以及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的珠宝。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中指出,由于葡萄牙人在望加锡商业地位的巩固,广州-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一条固定航线。这条线的贸易额在当时还不算大,但重要的是,它是一条“巩固的利润渐增的航线”。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檀香木贸易的利润在100~200%之间。葡萄牙人利用这条航线,到帝汶岛购买檀香木经澳门运入广州出售,然后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等货物再经澳门运往世界各地。望加锡与帝汶之间的贸易兴旺发展,主要是中国市场对帝汶檀香木需求的增加。即使清代“迁海令”颁布期间,这一贸易仍在持续发展。
随着两地的频繁交往,一些中国人开始选择移居帝汶。在帝汶的华人数量虽然不多,却是海外华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与当地人民一起为帝汶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从“香药”到“木料”
没什么树比檀香更受欢迎了
一船夏威夷檀香木换来一船紧俏中国货
1723年,雍正帝将康熙五十六年(1717)颁布的华人赴南洋贸易的禁令取消,中国商人纷纷出海贸易,澳门葡商失去了对檀香木贸易的垄断地位。中国商人从帝汶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运回大量檀香木,在广州出售,售价低廉,以致从澳门到帝汶的航行几乎无利可图。而当地人的过度砍伐造成的资源枯竭,也令檀香木贸易难以为继。帝汶的檀香木贸易路线,终于衰落了。
在清代的康、乾、嘉、道时期,中国繁荣的木器制作业为名贵木材的进口提供了广阔的贸易市场,夏威夷檀香木的价值也逐渐为人所知。这里的檀香木大量进口到广州,除满足当地“广作”需求之外,进而流向北京和江浙等地区。自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美国商人在檀香木贸易中起到了产地(夏威夷)和市场(中国)之间的连接作用。
学者王华指出:“夏威夷檀香木贸易的产生,首先是因为英国对中国市场的开发,是18世纪~19世纪太平洋诸岛檀香木贸易的自然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18世纪末期,英国大量进口中国的茶叶,因而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急需找到新的有利润可赚的对华贸易品种,抵销由于广州茶商的茶叶出口所导致的英国金银单向外流的困局,英国人开始从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向中国输入檀香木。当时,由于制作屏风、扇子、装饰品和家具以及药用等的需求,中国市场对檀香木的消费量很大。于是它们大量经由广州涌入中国市场。后来,英、美和其他欧洲商人又开始从斐济、马克萨斯群岛等处收集檀香木,出口到广州。
王华指出:夏威夷群岛各处都有檀香木分布,其中质量最好的分布在考爱岛、瓦胡岛和毛伊岛。关于夏威夷檀香木贸易的最早记载出现在1790~1791年,有两位美国毛皮贸易船船长——“格雷斯号”船长威廉道格拉斯和“华盛顿女士号”船长约翰·肯德里克,先后在离开夏威夷赴广州时,留下船员在考爱岛和毛伊岛上为他们收集檀香木。肯德里克是准备在1793年返回夏威夷并运送这些檀香木去广州的,但没有找到他交易的记载。道格拉斯船长据说成功地将30余吨檀香木销到了广州,不过因为质量原因未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转折发生在1811年。三艘波士顿商船由船长温什普兄弟和威廉·H·戴维斯指挥,从美国西海岸出发前往中国进行毛皮贸易,中途在夏威夷群岛停留了两个月,其间夏威夷国王卡梅哈梅哈一世在岛上征收起一船檀香木,交托温什普兄弟代卖到广州。6个月后,温什普兄弟一行从中国返回,把一船紧俏的中国货交给国王,“精明的国王第一次认识到,这种长期以来只被当地人用来做烧柴或做些小木刻的木头,竟然有如此的价值。随即,在温什普兄弟和戴维斯的鼓动下,国王与他们签订了一份合约,将在其治下从夏威夷出口檀香木的10年专属经营权给予后者。”国王将得到贸易净收益的1/4作为回报。
从此之后,一直到1839年,夏威夷与广州之间的大规模檀香木贸易往来,延续了近30年之久。
新闻推荐
广州市纪委监委通报三起党员干部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典型案例为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肖桂来通讯员穗纪宣)党的十九大特别是中央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广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