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标准 广州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去年9月,全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落户广州从化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启了广州十大名厨、国家级烹饪裁判评审员等粤菜大师“下乡”的传业授艺路。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探索样本。广州正以阵地网络化、场所规范化、内容项目化、活动常态化等经验做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日渐成为践行新思想、传扬新风尚的主阵地。
阵地网络化
文明思想传播“上线”
市文明办表示,广州各试点单位正对标中央和省的要求,推进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书记”分别担任主任(所长、站长)和志愿服务总队长(队长、分队长),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农家书屋、纪念馆(博物馆)、乡村大舞台、文体广场、乡村学校少年宫、村民法治议事厅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立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和“实践驿站”,构建“一站多点”、区镇村三级联建的网络化阵地体系。
4月17日,天河区印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推动各级文明实践机构统筹党员活动室、“两代表一委员”联络室及辖区内现有公共设施等,将加强阵地建设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目前,天河区已建立6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规划天河区党校为实践中心、天河文化艺术中心为实践副中心,活动同步开展。
跟上受众的脚步,番禺区为文明思想的传播搭起了线上实践平台。依托番禺有线“禺乐+”4K融合互动电视平台,通过整合盘活现有资源,打造承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实践课程资源的平台,实现“课程上网共享、站点灵活选用、后台随时更新、避免重复建设”。
场所规范化:
“五有”标准,“6+N”宣讲
市文明办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阵地要按照有场地、有布置、有队伍、有活动、有保障“五有”标准打造,统一设置实践中心(所、站)标识和管理制度、组织架构、活动计划、志愿服务队伍等内容。宣讲活动则按照“6+N”(学一篇重要讲话、读一段传统经典、唱一首优秀歌曲、看一部视频短片、讲一个身边故事、作一次感想交流,N为特色活动)开展,“为的是把理论讲透、把故事讲好、把道理讲活。”
“规范化阵地需要明确建设标准及资金支持。”花都区文明办为此制定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建设标准,要求各中心(所、站)建设“两室四馆(廊)”,明确上墙制度及宣传内容,规范全年活动次数,推进站点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区财政筹措资金1325万元,分别对实践中心(所、站)的试点建设和日常运营管理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花都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还立下“军令状”,今年7月前基本完成26个站点的场馆建设任务。目前,全区已完成了6个实践站的场馆建设,共计开展了39场活动。
内容项目化
“培训室”在从化“开枝散叶”
去年9月26日起,西和村落户了全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此化身接地气的项目——粤菜师傅培训室,与小镇的整体建设发展相融合,以传承和发展饮食文化为目标,全面提升从化乡村旅游品质。
“希望农家乐不仅有农家菜,还有五星级酒店的菜。”谭国辉总厨表示。和一般的培训班不同,这里的学员大多是来自当地农庄、农家乐的乡厨,而负责传道授业的老师均为中国烹饪大师,其中包括9名广州十大名厨、2名广东省劳动模范,国家级烹饪裁判评审员占比2/3,还有从事烹饪行业30余年的名家大师、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
西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敬良告诉记者,每月1到2次的培训课,学员只需通过报名就能参与培训,没有报名条件限制,也不收取培训费用。粤菜师傅培训室从去年9月26日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开办了13期,培训人数共490人次。
目前在从化区,像西和村这样的粤菜师傅培训室已经在各镇(街)、特色小镇设立了24个,实现了全区域、全覆盖,有效带动了全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记者了解到,今年城郊街将投入3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粤菜师傅培训室的教学和菜式研发服务。这是广州探索文明实践内容项目化的一个样本。
活动常态化
传承延续两千年文脉
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期间,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携新作《童说岭南——言之有物》,和粤语讲古传承学生代表陈培斐一起带着传承广府文化的使命,进驻了北京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我们希望发挥北京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辐射作用。”越秀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科科长王正衍向记者介绍,地处广州城中心的北京街道,是历朝广州城的核心地带,文脉延续2230多年,承载了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更显示着城市发展思路的推陈出新。越秀区已联手广汉会,成立了一支服务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礼仪队。他们将与彭嘉志的粤语讲古志愿服务宣讲队合作,以北京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常驻平台,坚守广府文化的传承工作。
新闻推荐
近日,酷狗音乐在广州琶醍创意文化广场打造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离线音乐会”,旗下首款真无线耳机———酷狗X5真无线蓝牙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