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来看,城市发展需要投资公共教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5-14 11:02

本报评论员李靖云

5月13日,浙江嘉兴发布了《关于更高质量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若干意见》。其他一些地方近期也陆续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政策。

5月6日,中央发布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降低城乡流动障碍,不仅鼓励进一步加强城市化,也明确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原则。这一规划与之前发改委专门要求放开大城市落户障碍互为表里,有着明确的政策前后连接。就目前而言,土地等核心资产要素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属地化,尚未打破地域限制。这些都是阻碍进一步城市化,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因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实现城乡的人口流动,解决人口迁徙的制度障碍,所以先破除大城市落户障碍,才能有城乡融合发展。

就目前而言,随着城市化进入都市化的阶段,各大城市也都在推出各种引人计划,方便落户。但是,这些城市采取的带有明显偏好的倾斜政策,明确倾向引入“高端人才”。以嘉兴为例,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重要一员,本身有着地缘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嘉兴一直将自己定位于上海互补城市,5月13日嘉兴建立了人才专项支持资金,“资助金额从两百万到一个亿,上不封顶。”嘉兴推出的这一政策不仅是有着资金资助,还有所谓的机构引入方案,不仅是要针对高端人才个人,而且还考虑把整个团队“引才载体”纳入,甚至于不在当地缴纳社保,也要考虑给予相应的服务通道。客观说,以官方科创基金投入来引入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但是嘉兴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引人计划则是以精英身份为考虑的基础,公开资料显示,嘉兴人才引入标准是对应国家“万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省级“海外工程师”,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等来设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积极“引入高端人才”的大潮之中,很多地方都在大规模出台新的引人政策,比如广州出台的《人才公寓意见稿》中专门规定招拍挂中用于安居以及人才公寓项目的土地不能少于总面积的30%。也就是说人才公寓享有一般的安居工程,公租房项目同等的“照顾”,比较而言,实际得到了更多的倾斜。

高端人才之所以高端,其实不在于其学历,以及资格认证,或者说有什么身份头衔,也不在于其拥有专业职称。用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的话来说,人才在于“知识总量的提升”,也就是个人实际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知识贡献。那么一个人是否人才,是基于市场评价和社会共同体的合作评价,所以人才认证总是失败的。一般而言,高学历和专业资格认证代表了一种教育和知识技能训练的层次,这些群体一般都有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流动性更强,更愿意主动争取更大的市场回报和社会认可,这种倾斜政策是否有帮助尚待观察。

如果要把知识贡献作为所谓地方争取产业高端的重要路径,就必须要注意到,人力资本总量是一个总体增长的过程,也就是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所谓的“边干边学边成长”。研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更多的生产效率的改进则是工人在生产过程的“知识积累曲线”。所以决定生产效率的绝非是一两个大专家,而是整个产业群体。如果对相应高端人才群体实行倾斜,就很难有其他资源去支持其他产业群体,这会造成总体的效率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于竞争力本来就强的高端人才实施倾斜政策,可能会导致一些高端人才去“寻租”,而非做出知识贡献。

故而,城市本身的流动性越强,人力资本其实增长越强,城市发展的根本是要减少自己的流动性障碍,吸引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本质而言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如果仅仅是出于产业升级这种特定目的,也必须要认识到产业发展并非全靠所谓的领军人才,而是靠整个产业工作群体,领军人才更多对单一产品有巨大贡献,但是从一个产业的效率提高和创新贡献看,这需要一个产业群体共同努力。所以,更需要公平无差别的待遇,更需要平等对待每个市民。

那么,如果我们的城市目标更为长远,更希望缔造一个具有历史地位的城市。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来推动城市发展,更为合适的办法是投资公共教育,特别是均等提高本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从动态角度而言,一个地区的总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除了一般的社会生产生活外,公共部门完全是可以通过教育水平有效提高的。特别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投入薄弱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地区更有机会做政策倾斜,不仅能增加自己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而且也能切实提高本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虽然人力资本培育与积累可能周期更长,但对一个地区长远发展而言,比补贴高端人才更值得依靠。(编辑祝乃娟)

新闻推荐

答辩扔论文, 何以被理解?

■李晓亮毕业答辩,被扔论文。这咋看,都是扔论文的人不对,蹊跷的是,舆情反馈,却与这个第一印象颇为冲突。“教师向答辩学生扔论...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