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如何抢抓大湾区发展机遇,焕发新活力?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局长彭高峰: 南沙应建成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先导区”
南沙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绘就发展蓝图。
梁文祥摄
广州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实现老城市新活力?9日,“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京沪穗三地的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建言献策。
在现场,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局长彭高峰表示,基于湾区赋予的重要使命,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的“未来之城”,在规划建设中应成为广州在大湾区内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先导区”。
创新?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成立。该智库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领导,依托6个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对此,不少专家学者聚焦湾区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在大湾区发展背景下寻找新的创新着力点?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看来,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就要着力把握创新驱动数字转型机遇、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群。
穆荣平建议,规划应从整个社会创新主体入手,着力把握创新驱动数字转型机遇,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型城市群,“在编制创新城市规划时,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建立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得数据共享突破空间的障碍。”
穆荣平透露,广州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以符合城市特点的功能规划创新发展非常重要。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已着手编制新一期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届时将对打造以枢纽型国家创新城市为核心的若干个创新城市群作进一步指引。
规划?南沙要实现“从港到城”的提升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如何规划城市发展?在论坛中,彭高峰认为,广州在湾区的发展大背景下,应该突出区域思维、底线极限思维、存量思维、品质思维、枢纽思维这五大思维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而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的“未来之城”,在规划建设中应成为广州在湾区内部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先导区”。
规划纲要将南沙确定为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重大平台,提出了“高标准推进广州南沙城市规划建设,将南沙建成为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对此,彭高峰说:“横滨跟东京的关系非常类似于南沙跟广州中心城区的关系,我们将从交通、人流、物流、具体的建设形态、风貌等方面着手开展研究,充分学习横滨等国外湾区滨海城市的建设历程,实现"从港到城"的提升。”
他透露,在南沙,未来重点工作包括加强保护南沙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本底;控制南沙重点地区的天际线和景观通廊;加强与湾区东西岸交通衔接,构建南沙与湾区半小时交通圈;与港澳在共建产业平台、国际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等。
当下,广州正与周边城市携手共建广州大都市区,实现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内的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正推进形成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中心区高速直达的格局,构建广州与周边城市轨道一小时交通圈;加强与湾区东岸跨江直连,未来逐步形成五大跨江通道。
彭高峰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现代化都市连绵区形式的“大广州”概念正进一步形成。下一步,广州将推动更高层面的广佛同城,使得广州地铁、市政道路、铁路等与佛山进一步连接。
■声音
如何“跳出广州看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焕峰:可探索跨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应力争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应依托广州、香港聚集的优质高校资源和先进科研院所,重点布局“科技创业苗圃+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成果的产业孵化及应用,探索粤港澳跨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局长彭高峰:
要以湾区视角谋划广州深度融入
应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视角去看待广州的发展,跳出广州看广州,深度融入大湾区。广州将对内形成广州与大湾区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对外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对泛珠三角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引领,内连湾区外接全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
应发挥国际商贸中心比较优势
建设湾区,发挥广州的引擎作用不能离开商贸功能。国际商贸中心对广州而言,存在比较优势,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一个关键立足点,在城市整体功能定位中具有特殊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郭苏莹
新闻推荐
5月13日,广州晴朗闷热,午后最高温达32℃。未来几天依然高温炎热,午后将有雷阵雨。南方日报记者张梓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