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选了不易“成名”的研究方向

南方都市报 2019-05-13 16:45

科研成果

学术观

虽然现在身体很虚弱,但有时候做梦,都还想继续研究下去。

创新并非易事。要围绕这个问题,魂牵梦绕几个月,甚至几年。

因为放射性肠炎这个领域关注的人很少,我们研究的时间越久,发现的问题越多。

我的团队越来越庞大,不能因为我的健康,让整个团队都迷失了方向。

在肠癌领域,王磊一直是个“冷门”的科学家。他关注的放射性肠炎,是科研人员少触碰的偏门方向,但王磊一做就是10多年。因这一疾病而产生的“天河术”,由王磊独创并命名,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今年3月,在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王磊团队凭借这些研究成果,斩获了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虽然现在身体很虚弱,但有时候做梦,都还想继续研究下去。”

“放射性肠炎”诊治的非常手段

王磊热爱手术,忙的时候,从周一到周五,早上八九点一直到晚上十点,“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只要在手术台上,从来不觉得累。”

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治医师马腾辉是王磊的学生,他说,无影灯下的王磊,对自己和学生要求很高,“希望每台手术都做到让自己比较放心,将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降到最低。”

作为临床医生,王磊的危机感很强。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关注,也成就了他的科研成果。

宫颈癌、直肠癌、卵巢癌、膀胱癌等癌症,均属于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是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约35%-61%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过盆腔放疗,尽管放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医生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对正常组织的物理性损伤作用,确实会导致盆腹腔脏器的损伤,其中以放射性直肠炎最为常见且顽固。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盆腔恶性肿瘤约73万例,由此带来的放射性肠炎的诊治压力形势严峻。

自2007年起,王磊开始关注放射性肠炎的诊疗,他发现许多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尽管肿瘤已根治,但却因肠管放射性损伤而依旧饱受煎熬。超过75%的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会发生急性放射性肠炎,约5%-2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放射性肠炎。这一疾病,症状达20多种,如消化道大出血、穿孔、肠梗阻等,反复发作,可能伴随患者一生,临床诊治难度大,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也是因其病情反复难以诊断,国内鲜少有医生对此进行深入钻研,患者无从就医。

中山大学副校长、原中山六院院长兰平记得,王磊此前一直从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工作,本可继续在这一更易“成名”的方向继续研究下去,但当时医院在讨论学科发展时,院领导提出希望发展放射性肠炎诊治,“他主动承担起这块,并不是挑三拣四,选容易成名的方向做。”

通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索,王磊团队总结出一系列放射性肠炎的诊治手段,如将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出血,总结出分度治疗方案,即放射性肠炎治疗的三项技术。研究发现,经系统治疗的轻中度放射性肠炎患者其出血、肛门疼痛等现象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重度出血经横结肠造口转流术治疗后其便血控制有效率则达到94%,这一结果是王磊所获的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成果之一。

他创立并命名的天河术

而针对已经接受过放疗的直肠癌患者,王磊所开创的手术方式-天河术,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2017年,63岁的陈雷(化名)患上了直肠癌,按照最新的国际指南,他将在放化疗后,再进行手术。陈雷体型瘦长、长期吸烟,且有糖尿病病史,医生判断,他是放射性损伤高危的患者。在放疗期间,他果真出现了相关症状。

按照此前直肠癌的常规手术方式,肿瘤近端一般切除10cm再做肠道吻合即可,但对于陈雷来说,肿瘤近端10cm的乙状结肠存在明显的放射性损伤,将其作为吻合口,存在非常大吻合口瘘和狭窄的风险。未来,便频、便急,乃至大便失禁,或成为他正常生活的“拦路虎”。

而王磊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灵感,他的团队,为陈雷实施的正是“天河术”。这一手术方式,由王磊的团队2016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陈雷举例,手术将近端出现的存在放射性损伤的乙状结肠一并切除,并与健康的肠段进行吻合,以减少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据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扩大手术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可由17.2%下降至3.4%,这一研究成果已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

在美国,一般新术式多以个人命名,但王磊本着低调的原则,想以广东的某个地方命名,“羊城的英文很难拼,岭南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而天河叫起来很响亮,六院也在天河区,于是便注册了专利,叫天河术。”

2018年12月,病中的王磊,还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让全国范围的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诊治真正有据可循。

从医20余年,王磊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经他诊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了4000名,他创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放射性直肠炎住院病人数国内名列前茅,病人均从国内各省市三甲医院辗转慕名而来,在这里重获健康新生。

吸氧隔天参加科技奖答辩

除了放射性肠炎的研究,王磊的团队也创立了肠癌新术式。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基础上,王磊与中山六院的汪建平、康亮等一起开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比传统手术,它在精准切除直肠、提高手术根治率上有着明显优势。

肠癌的筛查也是他攻关的方向。目前,肠癌诊断的金标准是肠镜检查及镜下病理活检,但传统肠镜检查必须提前3天作饮食准备、口服泻药,较为不便,检查过程还会带来不适及感染穿孔风险。

由王磊与中山大学胃肠研究所邹鸿志等一起领衔开发的粪便基因测试盒项目为大肠癌早期筛查的新技术,即取患者粪便后通过试剂检测,可初步检查患者肠道是否有肿瘤。

相对于传统的肠癌筛查方法,粪便试剂盒检测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各项优势,更适合健康人肠道检查,并可以提高早期肠癌的发现率,提高肠癌的治愈率。

创新并非易事。“要围绕这个问题,魂牵梦绕几个月,甚至几年。”

在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答辩的前一天,王磊因为病情反复,还在吸氧和抢救,下床都成问题。但隔天,他还是坚持到场,“答辩的时候,评委说王磊你坐下吧,但他还是站着答辩完了,他认为坐着对评委不尊重。”王磊的学生、中山六院病理科副主任范新娟记得。

领奖那天,王磊状态很好,非常高兴,“这些研究和病人的生死息息相关,对临床医生来说更有意义,更欣慰。”

“做梦都还想继续研究下去”

目前,在王磊的课题组研究中,“放射性直肠损伤和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发展机制”进展良好,将能显著改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王磊有些担忧,临床团队还比较年轻,很难独立开展工作,仍需指导。虽然目前团队在放射性肠炎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他期待团队越来越成熟,能做得更好,减少病人的痛苦。

这也让他的研究步伐变得更为急促。只要身体不受影响,他都会参加每周三下午的课题组会,给团队成员分享最新的文献和指南,对研究方向进行指点,对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又是一个周三,王磊直接将输液架搬到了会议室,边输液,边听团队成员的汇报,“我的团队越来越庞大,不能因为我的健康,让整个团队都迷失了方向。”

王磊有两个愿望,希望科研能够顺利完成是其中之一,“虽然现在身体很虚弱,但有时候做梦,都还想继续研究下去。”

新闻推荐

业主需资金周转放低价,改善型买家入手天河新作三房

户型图物业地址:天河区天河新作某高层单位建筑面积:约124平方米成交价:900万元点评:合富置业相关人士表示,该...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