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第街中约”的许广平
人们谈起鲁迅的后半生,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就是许广平。而许广平,何许人也?
“名门闺秀”。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因鲁迅母亲、鲁迅原配朱安生活费问题,周作人曾致信许寿裳(鲁迅的至交好友)。就此事,许寿裳又致信许广平,过问此事。1940年4月,许广平在《致季茀·二》的信中说:“生虽粗疏,然亦名门闺秀,略知礼义。”(《许广平文集》第三卷第334页)如果不介绍,很多读者未必了解许广平的家世。许广平,广东番禺人,生于1898年,童年时光主要在广州高第街度过。高第街许氏家族的始祖许永名,是从澄海来番禺的经商者。其子许拜庭(广州大盐商,广州许地许氏家族的创始人),因剿灭海盗有功而受清廷赏识。许拜庭的长子许祥光,是许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广州抗英运动领导者之一。许永名的第四代传人之一的许应骙(许广平的爷爷),清末大臣,官至礼部尚书,据说也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在与许广平交流时,鲁迅戏称自己小时候就曾吃过你许家的苦(鲁迅小时在家塾读书时曾被迫抄写过许应骙写的奏折之类的文字)。许广平(曾用名许崇媊)的堂兄,多有名望,如许崇灏,曾被任命为南京临时卫戍司令;许崇智,任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清,曾三任中山大学校长。可见,许广平所言不虚,显赫的家世,非一般人家所能及。
“发了大财”者。1926年9月初,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职,许广平回粤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二人分别到闽粤两地工作,已有约定:积两年钱,便于以后生活的保障。从实际收入看,许广平的工资没有鲁迅高,而且经常欠款(因为战争原因)。从《两地书》中的相关记录看,许广平拿到手的工资也确实不高。可是高第街许宅的家人未必这样想,反而认为许广平在外面发达了,赚了大钱。对此,许广平说:“这回回粤,家里有几个妇孺,帮忙是谊不容辞的,不料有些没有什么关系的女人们,也跑到学校里来,硬要借钱,缠绕不已,真教人苦恼极了。我磨命磨到寝食不安,不过月得三十余元,而他们硬说我了发大财,每月是二三百的进款。”(《许广平文集》第三卷第164页)即便如此,也不时给寡嫂以资助。简略分析:由于父母过世早,许广平在天津和北平读书的费用,仅靠继承的部分遗产而已,经济方面的不宽裕可以想见;刚刚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从事管理学生工作的许广平,作为新入职者,赚来的工资支付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日常开销后,未必能有更多的剩余。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没有什么关系”者“硬要借钱”,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假设当事人赚了很多钱,但并不与那些“没有什么关系”者存在关联。何况是没有“发了大财”者,而被主观认定为“发了大财”者,该是多么的无奈、懊恼啊?!
鲁迅的学生。在现实学习中,鲁迅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给学生讲小说史略的课,许广平认真听讲。在和鲁迅的往来书信中,许广平称自己是“受教的一个小学生”。在《两地书》的开端,许广平说:“现在执笔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稀有的,每星期三十多点钟中一点钟小说史听讲的,是当你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座位,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言语,在听讲时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文集》第三卷第5页)还如,在《我又一次当学生》中,许广平回忆鲁迅教她学习日语的一幕幕情景,实在感人。在工作中,许广平担任鲁迅的抄写员,为鲁迅抄写了许多材料。在《鲁迅先生的晚年》中,许广平说:“鲁迅译著共五十余种,而在一九二六至三六年出版的,不下四十种。也就是说,他十年间的成就,超过他全生涯,约占到五分之四,这一个可惊的数目,在他生命史上诚然是最光辉的一环了。”(《许广平文集》第二卷第366页)可见,鲁迅的译著成就,很显然与作为助手的许广平直接相关。在抄写过程中,许广平自然会受到鲁迅思想、精神、人生态度、创作态度、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引导或影响。在生活中,许广平负责鲁迅的日常起居、家务安排等。不能不说的是,鲁迅简朴的衣着,也影响着许广平,使许广平养成勤俭持家的习惯。许广平在《鲁迅的日常生活——起居习惯及饮食嗜好等》中说过,沉迷于精神生活的人们,往往忽视自己的物质生活,鲁迅对于自己的衣装打扮不讲究,便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广州高第街中约”的许广平,作为名门闺秀,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礼义。作为职场女性,能自力更生,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作为鲁迅的学生,许广平从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鲁迅的教益。
(作者现为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新闻推荐
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全球网络连接性,增强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力,是提升广州国际大都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