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转型新作追寻梁启超的青年足迹

信息时报 2019-05-13 14:50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许知远 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朝内大街166号》《激流中:我与新时期文学》《漩涡里: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 顾作义 钟永宁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李洁非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4月 重磅

今年是梁启超逝世九十周年,记者从世纪文景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获悉,许知远即将面世的转型新作《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讲述梁启超从出生到变法失败的早年岁月,许知远冀望这部还在写作中的三卷本梁启超传记,可成为“一部悲喜剧、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复活时代的细节与情绪,展现出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

六年前,因为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里某一书封上梁启超专注的凝视,许知远开启了这趟艰难却日渐笃定的历史写作之旅。作为媒体人,许知远已经出版《一个游荡者的世界》《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等多部作品,然而他坦陈,一旦进入繁杂的中国近代史书写,还是觉得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为此,他查找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材料,阅读了众多相关研究,甚至计划学习日语。许知远还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以保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他直言,书中很多地方引用了茅海建先生对于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研究,汤志钧、葛兆光、罗志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在书写过程中让他受益良多,全书四百余页,近千条注释。

为了对过往那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拥有深刻的体认,许知远在搜集、阅读大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时,从广东新会茶坑村,到广州万木草堂,再到北京、上海及至日本横滨,一路追寻梁启超的足迹,以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

梁启超的文章常常情感热烈,纵横捭阖,笔力激荡。他在1900年所作的《少年中国说》中,以人的少年与老年之对比,呼唤一个“少年中国”的诞生,其激越进取之精神令人振奋。本书涉及的时段,正是梁启超人生的前二十五年,他的“敏锐开放、自我创造与行动欲望”,在这一时期展现无疑。作为旧传统与新思潮更迭的亲历者,即便处于现代世界的变局之中,在希望与挣扎中不断摇摆,但梁启超依然以开放的视野不断探索思考,回应了很多普遍性问题,对于科学、民族主义、个人精神等做出了独特判断。许知远说,“那一代人也面临一个加速度的、技术革命与知识爆炸的时代,他应对这些变革时的勇敢与迷惘,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作为晚清民初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梁启超兼具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对中国近现代的学术、思想、政治等都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在许知远看来,“在世界舞台上,他更是被低估的人物,他理应进入了塞缪尔·约翰逊、伏尔泰、福泽谕吉与爱默生的行列,他们身处一个新旧思想与知识交替的时代,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唤醒了某种沉睡的精神。”

然而,在考察诸多既有历史书写之后,许知远发现,梁启超“至关重要却又面目模糊”,梁启超虽是时代和思想的开拓者,影响力时至今日都清晰可见,但对其日常与情感,内心挣扎与交游细节却较少得到深入的展现。此外,梁启超常常仅被置于中国自身语境中叙述,却较少被放置在世界维度中。而事实上,他是上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拥抱者,足迹遍及日本以及大洋洲、美洲和欧洲各国,各地政要与新闻界人士认为他握有中国的未来,那些享誉世界的学者与思想家都曾与他深度交往。许知远通过爬梳史料,借由梁启超的生命历程,描绘其与同时代人的思想与内心、希望与挫败,使个人形象与时代群像交织,他表示,本书也是为改变读者对梁启超的认知现状所做的努力。

现场

冯骥才和他五十年的文化人生

“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天津召开,“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步推出。海内外120余位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学者共同研讨冯骥才的这套作品和他五十年的文化人生。

冯骥才的文学与改革开放同步,最早的作品出版于1979年前后,在社会急速转型、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的时刻,他放下小说的创作,投身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为何要选择一条艰辛的路?答案可以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中找到。2014年起,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四部作品,而这套精装书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全新出版的合集。在这套作品中,冯骥才以非虚构的写作形式,记录了自己从年轻时代直至今日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人生。从青年时代写起的《冰河》与《凌汛》,是具有自传性质的生命史,讲述新时期文学心路的《激流中》,则具有精神史的性质,而记录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漩涡里》,则蜕变为一部思想史。

冯骥才在研讨会开幕式的答谢感言中所说:“我这部书看似自传,实际是我从一个知识分子的亲历以及苦苦思考、追求与行动,表达我们这一代与时代共命运的精神特性,将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视为自己终生不弃的使命。”这部书中,读者不仅能读到中国文学和文化半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和变化,更能读到在这时代洪流中,一个知识分子选择怎样的路,才不辜负这个时代。

在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五十年来冯骥才在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朋友都欢聚一堂。前央视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导王志,在现场朗诵起冯骥才的一首诗《路》:“这是一条时而欢乐、时而痛苦的路,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但我决意走这样的路,因为它是一条真实的路。”这首冯骥才写于而立之年生活艰辛时刻的诗歌,也正是他后来几十年人生的真实写照。在研讨环节,海内外众多学者、评论家就“冯骥才的非虚构写作研究”“冯骥才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专家学者们认为,“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史的书写和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荐读

《守望中国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二十六讲》

我们如何在现代文化体系的视野内传承、阐释、应用传统文化,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书选取“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中庸之道”等最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二十六个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阐释,探寻现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向,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文化理念,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天国之痒》

本书的写作基于迄今国内外太平天国研究成果,力避其中某些局限或偏颇,探析历史本来样貌,撷集上谕、奏折、情报、个人回忆录、亲历见闻等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太平天国的兴衰,进而深入发掘时代精神和历史流变走向。作者李洁非见微知著,尤擅于对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精彩纷呈的解读。本书将太平天国事件牢牢置于鸦片战争的背景之下,辨识其所预示的新与异,楬橥其所承载、演绎的“千年变局”主题,有力凸现了太平天国之于近代中国种种承前启后的历史意味。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新闻推荐

睇剧 华工原创话剧公演

舞台剧照。信息时报记者梁钜聪摄信息时报讯(记者奚慧颖通讯员陈聪王越东)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5月10日晚,一场“刑场上...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