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名医王磊患胰腺癌晚期,仍坚守医疗科研一线 他用“极限工作”改写生命厚度
王磊在给病人做手术(院方供图)
王磊奋斗在科研一线
爱国情
奋斗者
羊城晚报记者 梁栩豪
过去一年里,对于自身晚期癌症患者和肿瘤专家的双重角色,王磊早已坦然接受。
作为消化道肿瘤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王磊,在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等方面已研究20余年。今年3月,王磊和他的团队获得了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但这名近年来屡次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外科医生,在去年被诊断出胰腺癌晚期。在过去的14个月里,从无法接受到积极面对,王磊一直在与癌症做顽强的抗争,始终不舍得放下手中的工作:手术后仍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接诊患者;结束化疗后不久,就站在ASCO(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大会主讲台上,作消化道肿瘤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医生的报告……
在癌症面前,王磊用钢铁般的意志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活好每一天,为医学和国家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独创术式改变患者命运
在肠癌诊治领域,王磊一直是“冷门”的科学家。他尤其关注放疗带给患者的放射性损伤,这个不被重视、难出成果的领域,他一做就是10余年。
在医学界,治疗中晚期直肠癌患者,一般采用术前先同步放化疗再手术切除的方式。但放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邻近器官产生过度损伤,引起放射性肠炎,让患者术后备受煎熬。
王磊表示,作为临床医生,他“危机感很强”。他习惯于在术前仔细规划,术后及时总结,尽最大努力让患者更多保留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2010年起,王磊和恩师汪建平教授团队联合全国15家医院,成功建立起一套术前“单纯全量化疗”、不需放疗的直肠癌治疗新方案,为直肠癌的治疗打开了新的篇章。
对于已经接受过放疗的患者,王磊独创新术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并以中山六院所在的天河区命名为“天河术”。天河术减少了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患者出现吻合瘘的几率,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
积极心态面对“癌中之王”
2018年3月,医院组织的员工体检显示,王磊的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进一步的检查结果令人惊愕: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
王磊的学生、结直肠肛门外科主治医师马腾辉清楚记得,体检当天,王磊还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术后感觉“很累,体力不如从前了”,但谁也没想到结果如此之坏。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在肿瘤领域研究多年,王磊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当天回到家中,王磊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天花板,有些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但王磊很快调整好心态,他决定“博”一次,主动参与到自己手术方案的设计中,采用较“激进”的手术方案,把肿瘤切除得更彻底。
2018年4月1日,在经过10多个小时的手术后,王磊的上腹腔空了近半。手术很顺利,但也意味着艰难生活的开始:他的身体的控温调节能力大幅下降;失去了自主进食的能力,需靠营养针维持生命……原本高大健壮的身体变得虚弱。
术后的化疗让王磊的头发几乎掉光。然而,在术后两个月,他就登上ASCO大会的讲台。作报告前,他还注射着营养袋,在床上整整躺了10个小时以储存体力。
他也没有停下科研和工作的脚步。一年间,门诊、学术会议、授课未曾间断;边打点滴,边参加每周三的课题讨论会;只要身体允许,依然会上关键的手术……
“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王磊说。
激情澎湃活好每一天
1995年,王磊从家乡河南南下广州,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普外科。1996年考入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成为中山六院首任院长、原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汪建平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在中山一院胃肠外科工作。2000年考取在职博士。2001年9月,在医院的支持下,他前往美国,涉足分子医学领域,从事三年半的消化道肿瘤领域博士后研究。
从美国学成归国后,2007年,王磊与30多位同事在天河区一栋三、四层简陋楼房中驻扎,从零开始创业,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之一。
建院至今短短十余年,中山六院发展迅速。由汪建平、兰平、王磊等牵头负责的胃肠肛门外科,跻身国内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治领域前列。
突如其来的癌症,扰乱了王磊的事业和生活,但没有使他倒下,也让他有了更多时间来思考逆境、家庭和未来。人生如旅途,王磊坦言早已准备做那个提前下车的旅客,但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活好每一天。
“选择这条路很艰辛”,王磊表示,但不选择亦会后悔,“激情澎湃活三年,也好过浑浑噩噩三十年。”
新闻推荐
母亲节将至,我们找了帮小学生问妈妈一个问题“妈妈你到底几岁?”回答让人泪目
南都讯春去秋至,寒来暑往,又到母亲节。这一期南都作业,我们布置给了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的学生们。让他们向自己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