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逵园,隔岸观“火”

广东科技报 2019-05-10 10:59

《寻形》宣纸、水墨、拼贴(30×25cm)《火书》纸本水墨(60×155cm)《红尘往事》绢本水墨、银箔(52×34cm)《火迹》宣纸、水墨、丙烯、金箔、银箔(50×50cm)《写火记》绢本水墨(22×200cm)《星火燎原》绢本水墨、金箔、铜箔(110×112cm)《劈劈啪啪的歌》绢本水墨、金箔(50×74cm)《干柴烈火》纸本水墨(97×91cm)“隔岸观火——许伟波作品展”在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9号逵园艺术馆展出。在细雨绵绵的日子里看这样一个以“火”为主题的展览,别有一番意趣。

关于火的意象和象征,中外的典故数不胜数,古希腊神话里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寓含着自我牺牲的崇高感和悲剧感。古中国有凤凰涅槃,代表着苦难与升腾。东西方哲学基础不同,对于火精神性的追索,各有侧重。中国历史上也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故事,如火烧阿房宫,火烧连营等,放一把火就一次兴衰更迭,照亮了一个历史拐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是见证了火的伟大之处。

1987年出生的许伟波,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他以“火”作为主题和象征,需要火背后的文化系统作为依托,才不至于流于简单化的图式猎奇。手法的多样性源于他在进入对火的象征的研究和表达时的多维考量,他通过多个角度、多种技法和介质捕捉到火那种瞬息的形象。火对于他来说,似乎契合了“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美学追求,在自由发挥和视觉经验中,火是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作品展分为三个部分。为什么画火,作者解释道:“火让人联想到神秘、生命、自由、光、黑暗、灭、燃烧、寂与焦土。”恩格斯曾说过,“不管过去畜牧与工具的发明怎么伟大,然而人们最初征服自然的淫威却是发明了火之后。”

第一部分:寻形,与书法无关

文字是简单的视觉图案再现口语所表达的意思,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时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有渊源的历史沿革。

有很长一段时间,作者一直在写各个时期的“火”字,也写历代书法家对火的书写结构,但他并不是在分析文字“火”的历史演变过程,或是在理解“火”字的书写结构方法,这与书法无关,像似在寻形,从书写“火”字的过程中寻找对“火”的抽象可能,涂写过程中,有稳有躁,有缓有急,文字可以反复书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火”字是人类约定创造的视觉形式,因而更加清晰,必要时可以重新约定,形成文字改革,从标准的字体和字体的含义中,书写由具象到抽象,这个过程像是在燃,是一种状态或现象,是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氧化反应时释放光和热量的现象,而所放出的光让我们看到了火焰,它不是物质,火焰本无形,奈何能入画?

通过不同的书写方法和情绪状态下的书写速度记录“火”字,再进行不同的重叠拼贴组合,试图从中寻找更为抽象的符号,是作者表达火的一种方式。

第二部分:抽象的火

有一段经文描述欲望,叫《一切燃烧经》——“一切在燃烧。何为一切在燃烧?眼在燃烧,色在燃烧,识在燃烧,触在燃烧,从眼而生起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亦在燃烧。

原始的欲望,是对孤独、黑暗、寒冷、饥饿的恐慌。当下的欲望,是我们对拒绝孤独,拒绝黑暗、拒绝塞冷、拒绝饥饿的要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火亦如此。

由书写“火”字过程中转换的图式符号寻找火焰的形,就艺术而言,这些图式所呈现的美学无关概念,无关信仰,无关政治,只是“绘画”,一种抽象的关于火的绘画。这些绘画帮助作者更加便捷的用“火”这一题材来表现其自身对“火”的理解,同时也用火来描绘他的欲望,这是对火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寄情于景——现实中的火

当联想与火有美的词语者成语,没有一个是安静的,没有一个最可成置起来的,没有一个可以让人觉得无所谓。有热火朝天的场面,有水深火热的苦海,有火冒三丈的脾气,有煽风点火的小人,有刀山火海的国难,有星火燎原的希望,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当然最简单的用法是火了,这人火了,这事火了,想象一下,火了是不是烧的大了……这大约与火的本质有关,也可能是与我们对火的敬仰有关。

对于火的感情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复杂,火可以常给一个人正能量的感觉,像快乐,安全,温暖等诸类感受,也可以给人带来焦灼不安、痛苦等类似的负能量感觉。

感情如火。有的是温文尔雅的小火、慢火、文火,火虽柔弱,但安全、放心、持久;有的是熊熊燃烧的大火、烈火、武火,火虽刚强,但危险,焦心短暂。

最美的感情都是干柴烈火,让人舒爽,然而当火势太大失控时,常常会引火烧身,玩火自焚,造成伤害和痛苦。感情如火又似冰,冰火交融处,寄情于景,描绘现实中的火,需缓缓地燃,直到风干了。

新闻推荐

高考临近 你会预订“高考房”吗? 有家长表示,有“刚需”才会订房,住家里更方便

城市便捷淘金店客房。受访者供图□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韦柑潞林茹彬(除署名外)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枣庄的高考房在半年...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