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大量囤胡椒曾贵如天价,能当工资发

广州日报 2019-05-09 04:22

胡椒曾经作为中国进口货物,贵如天价。(@视觉中国)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元代中国大量使用胡椒的情形。胡椒结出的果实(@视觉中国)

在17世纪初来到东南亚的荷兰人笔下,曾经记录了爪哇岛万丹三处主要华商市场的热闹情景:

第一个市场在城东,凌晨开市,出售从广东运去的生丝、织物、漆器、纸张等;

第二个市场在上午开市,位于王宫广场前,广东人在这里做胡椒生意;

第三个市场在唐人街,时间是下午,销售日用品和农产品。

在万丹,胡椒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意。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产地之一,广东华侨在当地胡椒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胡椒的外贸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除署名外)

汉代进入中国有海陆两条路径

在从明代开始大量向南洋移民的中国人中,广东华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很多侨居国家和地区。其中,万丹的华侨早在16世纪,就改进了胡椒种植法,也就是采用了“木桩法”。他们不是模仿土著让结有胡椒子的胡椒藤缠绕在树上,而是在地上插一根粗短的杆子让藤蔓缠绕,这样便于藤蔓保存所吸收的养料。他们还把藤蔓上的叶子有选择地摘除,以使胡椒子得到更多的光照。加上合理的密植,让胡椒园从原先的每公顷1200株增加至2500株,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先进种植法的合理运用,让16世纪的万丹,发展成为世界胡椒最大的生产地。在拜加和勿里洞地区,最初的种植田几乎都由华人耕作。到16世纪60年代,万丹生产的胡椒80%用于出口,也是世界第一胡椒出口地。

胡椒在西方饮食中的地位人所共知。但与今天作为一种单纯调味料的情况不同,从中世纪到大航海时代的数百年时间里,它和其他主要香料品种一样,由于稀有及来源云遮雾罩,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想象。它被当成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勾兑交际氛围的调和剂以及身份的象征。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当时欧洲有个说法叫做“贵如胡椒”,即是这种心态的有趣体现。

不过一般大家不太注意的是,包括胡椒在内的香料,也长期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物之一。尤其一般认为,汉代从域外传入的香料中,以胡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最大。

从“胡”这个前缀可知。胡椒是一种外来物种。它是多年生常绿攀缘藤本植物,现在的普遍看法是原产于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最主要是印度。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称蒟酱、荜茇。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蒟酱,荜茇也。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交阯、九真人家多种蔓生。”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在西晋时期,广州(即“番禺”)的胡椒种植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前文的两个别名,实则是指两种(或两类)胡椒品种。

胡椒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汉代。华南农业大学学者殷小平指出:“在公元最初两个世纪,印度胡椒分别通过陆路和海路输入中国。从陆路传播来看,中亚的粟特人是当时陆上丝路贸易包括胡椒贸易的重要中介……海路运输则主要通过另一个贸易群体波斯人来完成,这也是胡椒在长时期内被误认为是一种波斯产品的重要原因”。她进一步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正史都把胡椒记作是一种波斯货。实际上如果深究当时的胡椒生产,波斯至多有少量移植,而非主产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输入中国的胡椒,事实上仍以印度胡椒为主”,而波斯人则在这一印度洋的“奢侈品贸易”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

中国的市场需求改变了东南亚的农业经济结构

唐代有一位巨贪宰相,叫元载。他在肃宗(就是著名的唐玄宗的儿子,继任的君王)、代宗二朝拥有巨大能量,在政坛上翻云覆雨达15年之久。777年,他被唐代宗治罪下狱、抄家。从家里面抄出来的,除了金银珠宝等硬通货、豪宅别墅等不动产,还有八百石胡椒。唐代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79.3公斤左右,八百石大约就是64吨。堂堂一个宰相,在家里囤一车皮的胡椒干什么?答案是:值钱!很值钱!

4世纪以后,印度从海外贸易中衰退,其贸易主导权被波斯人取代。4到8世纪,波斯人经营着从波斯湾到中国之间的贸易活动,7、8世纪是其贸易的高峰。这正是中国的唐代,稳定的政局和被大力鼓励的对外贸易,令波斯、阿拉伯到中国之间的海陆通道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唐代对外贸易形成的数条商路,出长安由安西入西域道,出广州有广州通海夷道,两者都能通达波斯和阿拉伯。”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之记载,“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出发,经过了越南中南部沿海地区、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到达南海贸易的中心苏门答腊和爪哇出马六甲海峡后,经尼科巴群岛、斯里兰卡,可抵达胡椒产地南印度。从印度的西南海岸,横跨印度洋河抵达波斯湾头。这条航线全程长达1.4万多公里,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在这条航线上活跃的商业主体,除了官方经营外,还包括了蓬勃发展的民间势力。它直接联系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以这两个地区为中心的东方奢侈品贸易活动的兴盛。

这种“杠铃形”的贸易形态,激活了位于印度洋与中国之间的东南亚地区。据殷小平的看法,当地商人主动参与到香料贸易中,他们或主动试种胡椒以满足中国市场,或将东南亚本土的香料产品如豆蔻、丁香等介绍到当时的国际市场。9世纪以后,东南亚的本土香料在南海香料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印度香料退居其次。胡椒于9世纪开始在爪哇大量种植,到12世纪,爪哇取代南印度和三佛齐,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胡椒供应地。中国市场的需求,在推动爪哇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影响最为巨大。

虽然进口量增加不少,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唐帝国统治下普通老百姓来说,胡椒这种美味的调味品,还是很贵的。而且,它还被认为具有独特的药效。元载这个迷恋服食丹药的重臣,应该就是从养生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考虑,大肆囤积胡椒。他被籍没的胡椒,应该和他囤的钟乳石一样,被分赐给了同朝的其他官员。

不仅令食物美味

还能当催泪弹用

宋代中国的大宗胡椒贸易,主要从占城、爪哇和三佛齐这三个国家输入。主要的进口口岸就是广州与泉州。随着胡椒种植在东南亚的日趋普及,输入量也越来越大,动辄以万斤计。这些地区较之印度,距离中国更近,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宋代,进口香料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有学者指出,它成为国家所依赖的重要金融工具,“既可以变卖成现钱,也可以直接用于对内对外支付,还可以充当政府经营的资本,并充当国家信用的保证,甚至于发展到在其价值的基础上发行信用凭证充当流通手段。”也就是说,几乎变成了一种货币。

元代胡椒贸易、消费更盛,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杭州“每日所食胡椒四十四担,而每担合二百二十三磅”。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人们不再特别强调胡椒的药用功效,而是更着重于它的调味功能。不过无论是数量,还是消费范围,这时的胡椒仍未完成由奢侈品向日常用品的转变。

明代胡椒的消费就更不得了。有研究者指出,当时向中国输出胡椒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琉球、暹罗、苏门答剌、真腊、安南、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览邦、淡巴、苏禄、古里、小葛兰、榜葛剌、锡兰山、西洋剌泥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朝贡贸易,用胡椒等交换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洪武七年,朝廷所积“三佛齐胡椒已至四十余万,即今在仓椒又有百余万”。到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海外朝贡贸易大盛,胡椒大量输入。据估算,15~16世纪中国在东南亚收购的胡椒每年就达5万包,或者125万公斤。到正统元年(1436)三月,朝廷曾“命送胡椒三百万斤进京”,六月即由南方运抵京师,可见贸易量之大。

早在洪武十六年,朝廷就曾“令在京文武官吏人等,正旦元宵节钱支与胡椒斤两不等”,也就是说:新年到了,大家可以来领点年终奖。永乐年间,胡椒折俸与赏赐更加普遍,“十八年,令赏赐各卫军士冬衣布花,照先钦定赏赐例,绢每匹折与苏木一斤六两、胡椒四两,布每匹折苏木一斤、胡椒三两”。到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胡椒已是“今遍中国食品,为日用之物也”。更重要的是,胡椒此时实现了本土化种植,供应量大大增加,终于褪去“贵气”的光环,成为普通人喜闻乐见的日常用品。

明朝人还把胡椒粉装在竹筒里,加上若干其他装置、配料,作为特种火药使用,作用类似今天的催泪瓦斯,或者防狼喷雾。

胡椒虽小,勾连起的,却是东西方贸易的大网。它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广州等对外口岸活跃的商品交易,也离不开从广州附近走出去的海外华人群体的不懈贡献。

新闻推荐

医院护理荣誉榜

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优秀护理集体康宁科康宁科于2008年6月开设,目前已经有140多张床位,病区共设有临终关怀病区、老...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