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溪、北园、南园广州饮食美学的创举
广州味道19探第8探·饮食美学
粤菜的饮食美学,是全方位的、风雅的东方审美,从一件精致的点心,到一座“花窗尺画”的园林酒家,无不凝缩着广府人细腻的生活情趣。
三大酒家,园林美食交相辉映
园林式酒家是广州饮食的创举,是将粤菜与造园相互结合的文化产物,方寸间容纳千里景致,充分展现了广府饮食美学的造诣。广州餐饮室内设计师陈兆明从业39年,曾跟随岭南建设大师莫伯治学习,参与南园酒家的建设工作。他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广州有三大具代表性的园林酒家,分别是泮溪酒家、北园酒家和南园酒家。至今,人们依旧可以在这些园林酒家里感受岭南美食文化的魅力。
北园酒家是广州第一家古色古香的庭园式园林酒家,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它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园林酒家,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当时广州的市领导提出扩建,由中科院院士、岭南园林建筑大师莫伯治规划设计。北园之内,雕梁画栋、青砖绿瓦、红桥连起两廊。至今一踏入大门,依然可以见到套色玻璃蚀刻的旧满洲窗、千足金镶镀的红木镂花屏风,一楼的房间都以满洲窗门隔开,所有的窗门都穿着“玻璃衣”,享受特级保护。
据北园总经理雷良介绍,整个北园现有满洲窗200个,带满洲窗的屏风100个,还有14幅双面贴金镂空工艺木雕。许多是由莫大师当年从坊间“淘宝”而来。20世纪60年代,广州有这么一句话:“食饭去北园,饮茶到泮溪”,就是说北园气象风雅,每每令人赏心悦目。
以饮早茶闻名的泮溪,总规划设计师同样是莫伯治。1960年改建后,泮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园林式酒家,被当时苏联建筑师代表团称赞为完整的“东方建筑艺术交响诗”。酒家拥有金碧辉煌的木雕檐楣、年代久远的古玩文物、泛金套色的花窗尺画,就连我国考古大师郭沫若也赞不绝口。
据泮溪酒家总顾问黎天焯介绍,当年郭沫若最赏识四幅套黄满洲窗,因为其窗心刻蚀图案有古代各色镞锛凿、玦坠珮璐、图腾,规矩镜内以篆、籀、隶、草、楷书等历代文字刻注,展示了我国历朝度量衡币、工具器皿及饰物的演变发展。
南园酒家兴建于1958年,于1963年营业,园林绿化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郭沫若曾留诗称赞:“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人工极乐园,工友而今天下主,南园乃是大观园。”粤菜传统美学是尊重食物的原态
广州食评家劳毅波认为,尊重食物的原态是粤菜传统美学表现之一,比如“家常鲮鱼煲汤,鲮鱼难免粉身碎骨。但餐厅就考究许多,单独熬了鱼汤,再放煎好的鲮鱼和赤小豆煲。鲮鱼若要上桌,一定会固定好鲮鱼的形状,保证它形态不散”。
劳毅波认为,尊重食物的原态,体现了广州人对食材的重视、对自然的敬畏,从侧面反映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美食追求态度。“比如一只表皮光滑、侧看有菱形纹路的白切鸡被摆成原态上台,老广就会说它卖相好。因为这样的白切鸡毫无保留地呈现出食材的优劣——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只有生长日子为140天~180天的好鸡才能有菱形纹路啊!”
近年极简主义与自然美学盛行
近年来,随着多国菜系在广州的蓬勃发展,以及粤菜师傅的意识崛起,粤菜美学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过去纯粹的视觉效果,延伸到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全方位的感官投入;在餐盘上,极简主义美学与自然美学盛行。这是法国精致风与日料自然风交糅之下的产物。
“我们一直在"断舍离"。”陈晓东是现代新派粤菜餐厅“跃”的主厨,这名时髦而新派的粤菜师傅,近来一直在摆盘上做“减法”,力求让碟子上的装饰物越来越少。经过四五次的改变,目前他的牛肉主菜摆盘只有一件切横条的牛小排、两种不同形态的萝卜,引导食客将注意力第一时间放在牛小排上。而此前的版本是将原生态的牛骨放上去,虽然呈现高低落差的美感,但是容易让食客分散注意力。
陈晓东说,简约风的盛行还有更深层的意义——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摆盘奉客,“毕竟,温度就是菜肴的生命”。
如今食客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
半岛饮食集团董事长利永周说,广州人见到合心水的食物喜欢说“靓”。这包含了两层意思:好吃和好看。如今随着现代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食客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厨师更加需要开放视野,提升自身素养,去发现美,演绎美。这需要不断地积累与磨练。“我们也注重引导厨师提升美学素养”,利永周说,近日他主理的“春晓”主题宴就体现了这种想法,用春天的健康食材来烹饪,以春天人们喜欢的调味方式来体现,提升了菜品的文化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
新闻推荐
公安部10项“放管服”改革措施6月1日起落地 广州已率先享受4项改革福利
信息时报讯(记者罗阳辉通讯员交宣)公安部日前通报10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新措施将于6月1日起推行,包括小型汽车驾驶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