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如果不去远方,就来读书吧!

信息时报 2019-05-02 08:25

《叶辛文学回忆录》叶辛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张抗抗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张抗抗 放假了!开启五一小长假模式后,如果没有出游的计划,你是不是感到有一把闲暇时光在握?五一假期,“悦读纪”为你准备了丰富的阅读大餐,连续4天推送人文、文学、艺术、科普、亲子类等多种多样、好看有趣的图书资讯。等你来读,敬请关注!

现场

在刚刚过去的广州读书月,很多名人大咖莅临羊城,为读者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近日,著名作家张抗抗、叶辛也各自携新书来到广州图书馆,与书迷近距离接触。他们这次带来的是各自的“文学回忆录”,在书中他们检视和回忆了40年来的文学与人生。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文学回忆录,更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其中,也有属于你自己的记忆吗?

在他们的“文学回忆录”里,有属于你的记忆吗?

《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和《叶辛文学回忆录》都属于广东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的“文学回忆录”系列丛书,据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介绍,“文学回忆录系列”目前已出版刘心武、蒋子龙、残雪、王跃文、张炜、刘醒龙、叶辛、张抗抗等人的文学回忆录,路遥、陈忠实、王蒙、宗璞等人的文学回忆录也将陆续出版。这些著名作家都是曾经对我们的时代、社会以及一代人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作家;也因为他们,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与此前文学迥然不同的面貌。这个系列为研究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70年代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学术价值显而易见。

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在为这套丛书的总序中评论到,“这套"文学回忆录"丛书,意在为研究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收录当代作家有关文学创作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题。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和人的历史,将在这里"立此存照",给当下一个见证,给未来一份信史,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认知作家的好读本。”

张抗抗:从文学的角度记录了改革开放

绛红色半裙,黑底白点西装,发髻轻挽在脑后,当神采焕发的张抗抗如约来到广州图书馆时,现场已有许多读者在等候。“大家好!我系广东人!”分享会一开始,张抗抗就用粤语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现场掌声笑声响成一片。接着,张抗抗和大家交流了对网络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全民阅读等问题的看法。有读者当场表示,想成为张抗抗这样的人,张抗抗听到后马上说:“你不要成为我,要成为你自己啊!”

张抗抗,出生于1950年的杭州,已出版了一百种以上的各类文学著作,总计发表小说和散文约七百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在新作《张抗抗文学回忆录》中,张抗抗回忆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把80年代称为“成长期”,90年代则为“探索期”,新世纪开初至今真正进入了“成熟期”,借《文学回忆录》的“自序”,她梳理了自己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之路,全面回顾了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我愿以一个写作者的悲悯之心,与读者分享对人自身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她写道。

在分享会上,张抗抗说,这本书是对她大半生文学创作的概括和记录,“之前我的作品大部分是小说、散文随笔,但这本书是我在几十年的文学道路上写下的对文学观的记录,记录了我的文学成长道路;还有大量的访谈,这是当时当地的采访,所以是真实的,有当时的痕迹在里边。对于文学史来说有一定价值,是研究作家的宝贵资料。这本回忆录里的文章,最早的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最晚的文章截至2018年,刚好是改革开放这40年的记录。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从文学的角度记录了改革开放的社会热点、思潮和重要社会变化”。

叶辛:早年经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4月28日上午,《叶辛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作家叶辛向广大读者分享了自己大半生的文学心得。《叶辛文学回忆录》收录了叶辛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

在分享会上,叶辛回顾了自己40多年的创作历程。他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在乡间呆了十年。自从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后,便笔耕不辍,其中,他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等分别再版20多次,至今仍受到读者欢迎。叶辛说,自己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个人的经历,更有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

叶辛说,自己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当年去插队的时候,他比别的知青多带了两个大木箱子,装满了从家里带的书,就是这两箱书陪伴他度过了艰苦的知青岁月。从上海到贵州乡下,巨大的文化反差和物质匮乏,让叶辛的思想产生了震撼,而他选择用文学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他白天做农活,晚上就守着盏煤油灯写作,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而这段插队经历也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在现场,郭小东教授评价叶辛早年的文学作品是“开知青文学的先河”,甚至可以说是知青作家群体的代表性人物,郭小东还表示,“文学回忆录”里的“回忆”,是一种饥饿,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追忆是带有价值观的,并非单纯的回忆,有对以往和时代的理性判断,这种心得、体会和理性判断,为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经验,也为未来留下最真实的证据,因为“每个作家都是他那个时代的证人”。

大家

阿城作品典藏(2019新版)(《棋王》《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威尼斯日记》)

阿城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出版社

2019年4月

这是阿城的作品典藏系列。《棋王》收录“三王”小说经典,书中呈现珍贵文献、星星美展插画等。《闲话闲说》是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增订万字长文,作家二十年后重谈这本小册子,为了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常识与通识》为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威尼斯日记》是阿城199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游历的日记,作家摄影作品和手绘插画首次呈现。阿城,本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杂家,文字手艺人。对于写作,他曾说,“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我的寻根记》

白先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

这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白先勇经典作品集,怀抱着一份对文学、对故园的眷念,展示着白先勇个人色彩的文学、艺术轨迹和生命历程。分三辑:第一辑小说,共8篇,收入《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与《谪仙怨》等,以及获郁达夫文学奖的最新作品《Silent Night》;第二辑散文,共9篇,收入《树犹如此》、《明星咖啡馆》与《第六只手指》等,满眼是乡愁与亲情;第三辑评论,共6篇,包括《与奚淞对谈三章》与《大观红楼》等,集结了近年来演讲、访谈、文论,可一窥文学大师的文学观与个人体验,也相当全面地呈现了白先勇这些年的文学活动。

《奥威尔杂文全集》

(英)乔治·奥威尔 著

陈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12月

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最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奥威尔一生中所创作的政论随笔,囊括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奥威尔名篇,如《论英国人》、《英式谋杀的衰落》、《回首西班牙战争》、《我为何写作》、《作家与利维坦》等,以八十万字的篇幅,呈现奥威尔杂文的全貌。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新闻推荐

本报专访青年劳模 听他们讲述奋斗故事热爱让我敢拼搏敢创新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0后”剧院人许哲韬广州市劳动模范、“80后”维修组长肖义广州市先进工作者、“70后”科研...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