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时光的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

番禺日报 2019-04-30 09:38

阿婆在展示非遗技艺□本报记者管丽娟文/图

沙湾古镇里,两位阿婆向游客展示了那些遗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和民间手工艺,也让人们拾起了对那些古老岁月的记忆。

岁月的长河中,许多极具当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在番禺传承了下来,如各种民间舞蹈(鳌鱼舞、醒狮)的道具、潭山、凌边的乞巧工艺品、飘色的道具、各种出会的仪仗、广彩成品、灯芯草成品、香云纱(薯良布)成品、沙湾砖雕成品等。其中狮舞(广东醒狮)、广彩分别被列入第一、二批国家级名录,广东音乐、沙湾飘色、鳌鱼舞、砖雕分别被列入第一、二批省级名录。广彩大师余培锡新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陈文敏(广彩)、周镇隆(醒狮)、何世良(砖雕)等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沙湾镇、沙涌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潭山村、钟村镇、南村镇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

广东音乐

走进沙湾古镇错落纵横的街巷,随处可见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街头巷尾,时不时传来几声婉约动听的乐曲声,邻里街坊互组私伙局开唱,沙湾人的骨子里似乎天生流淌着音乐的血液。

沙湾古镇,一直以来都以“广东音乐之乡”而著称,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广东音乐乐种最早就是从沙湾这片土地上萌芽成长起来的,这离不开三个姓何的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著名的广东音乐《春光好》、《桃李争春》等歌曲据说就出自于民间音乐家何少霞之手。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世界各地。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广东音乐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灯芯草成品

在番禺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想做大石媳妇要先学会做灯芯花。说的就是大石媳妇会过日子,闲暇时做灯芯花帮补家计,一分一毫都不乱花。

现存放在大石小学的灯草市石碑,见证了数百年来灯芯草的历史,曾经的大石灯草市远近驰名,海内外商人纷纷来到大石采购,大石灯芯草远销东南亚,成为番禺大石的活招牌。

解放前,中国基础建设落后,许多地方不通水电,普通老百姓晚上靠点油灯照明,放一条在油碗上,可以点上半天不熄灭,低廉的价格,使它成为了穷苦民众的选择。“大石人做灯芯,头发尾都是金”。除了照明,大石灯芯草浑身都是宝。

除了点油灯,大石灯芯草有祛湿、清热的功效。既可以用来做小朋友的药,又可以用来煲冬瓜水解暑。小时候点过的油灯、喝过的凉茶、都有过灯芯草的身影,灯芯草渗透在大石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小细节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善于利用大自然,使得草壳、草芯、花籽都发挥所长。

番禺肥沃的土壤,为三宝提供了天然的种植条件。当年,大石三件宝撑起了当地的经济,灯芯草更是闻名海外。而今,灯芯草成品手艺已经是番禺非物质文化的瑰宝之一。

广彩广绣

番禺的传统工艺美术,有多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高峰期,其间对番禺的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广绣、广彩传统手工艺是最为民间所喜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具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明清时期以其为主的广州传统工艺美术类产品蜚声海外。清代,广州府番禺县一带为著名的广绣之乡,原属新造镇的小谷围北亭村与现在的南村、钟村、市桥、石壁一带都是番禺地区广绣艺术的主要分布地,广绣被列入“四大名绣”并驰名中外。而广彩也是广州地区独有的釉上彩瓷艺术,在清代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美、亚、非等100多个国家,至今在海外仍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新闻推荐

番禺南大干线有望2021年全线通车

新快报讯记者谢源源通讯员番宣报道昨日记者获悉,番禺区“六纵六横”路网规划的主干线之一,工程总投资约146亿元的南大干线...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