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裴继文: 海上“救捞勇士”坚守27载
狂暴的台风卷起层层巨浪,躲避不及的万吨巨轮如小舟在海中剧烈起伏、摇晃。接到求助信号,轮机员裴继文所在的救助船立刻向着台风全速推进。返程避风的船舶好心提醒他们,方向错了。船员坚定地回答,“没有错,我们就是要往台风的方向去!”
这样的工作日常,裴继文已经坚持了27年。
1992年,带着对海洋的向往,裴继文一毕业就进入了原广州海上救助打捞局,从此坚守一线,在狭小的机舱内与油污、噪音相伴,在大型救助任务中带领轮机部人员战风斗浪。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不仅先后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救捞系统“救捞勇士”等荣誉,并在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南方日报记者王彪实习生徐婧雯
应对强台风坚守3天3夜
2006年8月,强台风“派比安”横扫中国南海,他所在的“德进”轮奉命前往救助“永安四号”和“海洋石油298”。出发时风还不大,现场风力却达12级,海浪从四面八方扑向“德进”轮。突然,船体与一股十米巨浪相撞,顷刻间倾斜近40度,在最高的驾驶台几乎伸手就能摸到海面,船舷艇甲板的铝合金舷梯被海浪拧成一团麻花。
巨浪一下子从百叶窗里灌进去,致使左、右主机控制系统线路接触海水而短路。瞬间,主机监控系统上全部显示红色警报——作为船舶“心脏”的左右主机全部失去动力控制。处置不及,船舶就如汪洋大海里的木筏,只能任由风浪摆布,后果不堪设想。
裴继文深知事态的严重性,立即组织全体轮机人员处理机舱进水,对主机采取临时应急控制。为确保安全,他率领轮机部门人员24小时食宿在机舱集控室,整整坚守了3天3夜。
在剧烈摇晃的船舱,躺在地上休息的人像蚕蛹一样,从左滚到右,再滚回来。有船员承受不住剧烈颠簸,一边呕吐一边抽水。“那个时候我都要绝望了,但是裴继文特意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小伙子,不用怕",真的给了我很大鼓励。”时隔多年,同事林斌谈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十分激动。
在裴继文的带领下,“德进”轮在狂风巨浪中始终保持有力“心跳”,直到救助任务安全完成。当时的参与人员感慨道:“那个时候看到裴继文紧紧抓住把手,笔直站立的高大样子,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非常有安全感。”
倾囊相授以老带新
可靠,这是许多同事眼中的裴继文最醒目的标签。作为单位里的元老,机舱维修的活只要听说是他在做,大家都非常放心。“裴继文把轮机这份工作做到了极致。”训练科副科长王晓军这样评价。
“故障不过夜”是裴继文的工作原则。每次上船他都会习惯性地对所有机电设备全面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有一次维修101轮的压载水舱,里面又窄又黑,所有人都要弯着腰低头进入。裴继文坚持要进去查看管内的焊接工艺。”船员说,“当时他弯着身体爬进去的背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身为一位历经风浪洗礼的老救捞,裴继文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海上救捞事业必须要有技术精湛的“新鲜血液”不断输入。大到新船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主辅机的拆装维修,小到钳工、焊工工艺,他总是不厌其烦,对同事倾囊相授。
同为“传帮带”以老带新的同事,船长余新洪对此颇有感慨。看到裴继文汗流浃背,还在那里干活,余新洪心疼地说:“你老哥悠着点。”裴继文却认真地回答道:“不把工作做好,怎么对得起新同事?”
“有许多评荣誉、争先进的机会他都让了出去,他觉得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船队党委书记李文说,“原本前几年他就有提拔上岸的机会,但是他坚持要留在一线。”
随着近年来中国对外经贸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救助任务也更重了。参加工作27年来,裴继文参与抗击“碧利斯”“格美”等台风,顺利完成“珍珠”台风登陆时东沙越南渔民大救援等重大救助任务51次,所在船舶救助遇险人员200多人。
从南海到太平洋,从国内到国际援助,从见习轮机到担任南海救助船队的高级轮机长,裴继文以超乎常人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确保救助船动力“心脏”运转良好,不仅践行了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助承诺,也让中国走出去的海路更加平安、宽广。
统筹:黄应来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丹羊通讯员交宣)4月1日下午,广州市内环路A线恒安入口附近出现了这样一幕有爱的画面:一只受伤的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