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万老人高质量生活有保障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信息时报 2019-04-30 00:57

老人在广州市老人院得到悉心照料。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团队。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廖培金

广州百万老人该如何高质量的安享晚年生活?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现养老服务处)作为承担养老服务工作的职能处室,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整体水平居全省、全国前列,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荣获今年"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广州市社会组织研究院获今年“广州市先进集体”称号。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创新成果

长者饭堂成养老休闲家园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例如,广州市率先建立全市统一、困难优先、公开透明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制度,已有超过3200位老人通过轮候入住。每年投入1000万元开展为老服务公益创投,四年共择优资助263个为老服务创新项目,培育了一批好项目和专业社会组织。

广州市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率先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制度,将重度残疾人纳入养老“大配餐”服务体系,深化医养结合,大力促进“家政+养老”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机构,积极探索“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创新成果。建立长者饭堂1024个,覆盖全市街镇、村居,并以此为平台和抓手,提供医疗护理、健康体检、健康宣教、营养指导、康复训练等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使长者饭堂成为社区老年人健康养老、休闲社交的共同家园。

据介绍,2017年,广州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绩效考核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优秀,全覆盖社会化“大配餐”服务体系项目获“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推行长者饭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3项做法被省委深改组复制推广,养老服务社会化、公办养老机构统一轮候、解决养老机构历史遗留问题等做法获上级民政部门和兄弟省市同行肯定,“广州市建立"长者饭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纳入今年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10个改革典型案例,并被中央改革办刊发推广。

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养老服务体系

社会力量成提供养老服务主体

截至2018年底,广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9.3万,占户籍人口的18.3%。通过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不懈努力,广州市已形成了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居住在广州的全体老年人,不论城乡、不论户籍、不论区域都能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失能、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得到重点关爱。

在兜底保障方面,广州市为三无、低保低收入、计划生育特别扶助人员等8类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全市所有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资助低保低收入、计划生育特别扶助人员等5类困难家庭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资助本市常住的失能、独居、高龄老年人使用“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具有广州特色的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每年提供定期关怀服务438.5万人次、定位服务27.3万人次。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险,覆盖率、参保人数列全省第一。

在硬件设施保障上,广州市编制了《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2013-2020年)》,积极妥善解决养老机构历史遗留问题,人均养老用地面积达到0.25平方米。

目前,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70%左右,85.5%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95%的长者饭堂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社会力量已成为广州市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此外,广州还在跨境养老服务合作方面取得突破。

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50%

五星养老院占全省近一半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近年来,广州市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广州全面拓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搭建“区综合体-街镇综合体-村居活动站点”居级实体服务平台,形成纵向贯通市、区、街镇、村居,横向整合各部门资源,涵括上门服务、日间托老、综合服务等功能多样的服务网络,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提前实现国家、省提出的各项目标。目前,全市有11个区级、153个街镇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24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1460个星光老年之家、1144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1024个长者饭堂、188个社工站。

在养老院养老方面,全市养老机构189间,养老床位6.5万张,居于全国前列。省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20家,占全省33%;省五星级养老机构9家,占全省47%。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50%,其中市、区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78%,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70%左右,提前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政府运营养老床位数占比不超过50%、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30%的目标。

在医养结合方面,广州支持医疗机构通过开设养老专区、举办医养结合机构、转型为护理型养老机构等方式提供养老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医养结合试点和长期护理险制度试点,推动医疗卫生资源进社区和家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护理站,推进社区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各类专业护理服务。实施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险,对80周岁以上重度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按比例予以报销。

广州居家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65.74%;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老年病科比例为55家,占比40.4%;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90%;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达90%以上;共145个街镇建立医养服务合作关系,为248家社区居家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获“广州市先进集体”称号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简称“广州社研院”)今年获得了“广州市先进集体”称号。广州社研院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首个由政府指导、高校合作、社会参与的5A级社会组织,是“十三五”时期广州民政科研基地、共建共治共享实践基地。已拥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法律工作专业人员,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等62名特约研究员和特约高级研究员团队。

广州社研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合党建专家智力优势,联合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编写广东首部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教材——《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深入实施市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手拉手”专项行动,委派党建指导员对社会组织开展党建联系指导,助推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开展咨询服务,参与编制了《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专注课题研究,参与起草10多份社会组织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20多项社会组织课题调研形成专项研究成果。先后发布《广州市社会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广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研究报告》等。2017年,广州社研院承办的“新形势下加强民政部门基础工作研究”课题在全国民政论坛上荣获一等奖。注重学术出版,编辑出版《广州社会组织》刊物,突出报道广州社会组织的创新发展经验和探索实践。定期出版《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报告》,以蓝皮书形式总结、宣传推广“广州经验”。打造培训品牌,编辑出版广州首套8本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近150场,直接培训人数20000余人次。

开展评估服务,广州社研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承接各类评估工作,在坚持政府指导、以评促建的原则下,坚持“促进社会组织科学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目标,承接市福彩金资助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评估项目绩效评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成效评估等项目,不断完善评估方案,优化评估方法,努力总结评估工作中的广州亮点,打造广州模式,分享广州经验。推动交流合作,举办广州社会组织讲坛、广州基金会发展论坛、广州社会组织研究年会,积极与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等机构互动交流,开展深度合作。

新闻推荐

他们用心血浇灌城市,用热情装点美好,用力量发出光和热 万千城市绣花者不啻为大写的人

地铁工程建设者在高温下作业羊城晚报记者陈秋明摄↑北京路上的值勤特警好亲民羊城晚报记者陈秋明摄→上世纪90年代初,巡警...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