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个个都是书法高手
蔡元培书法 受访者供图
展览有约
文/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近期多地举办学术座谈会,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广州,4月30日至5月20日,《五四运动中之文人墨迹展》将在广州集雅斋展出,汇集了五四运动的发动者、参与者、支持者的100多件书法墨迹。这些“业余书法家”中,既有学富五车的文人,也有在政坛上可以呼风唤雨的政要,他们的书法不独求技法却有大家风范,在乱世中书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浓重的一笔。
“业余书法家”有法度却又不为法所拘
《五四运动中之文人墨迹展》汇集了陈独秀、鲁迅、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罗家伦、郭沫若、梁实秋、刘半农、朱自清、柳亚子、丰子恺、沈尹默、弘一、茅盾、谢无量等文化巨匠、著名知识分子的书法墨迹,他们都是五四运动的发动者、参与者、支持者。展出的100多件作品,都是收藏家陆秋连多年来的收藏。
对于他们的书法,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集表示:陈独秀的书功深厚,诸体皆善,行草书桀骜不驯,尤见性情;新文化旗手鲁迅,他的书法全无横眉冷对的姿态,却似恂恂醇儒,蔼然可亲,郭沫若就说他的书法“远逾唐宋,直攀魏晋”;胡适学贯中西,虽然不以书法著称,但他的书法简净优雅,从容不迫;郭沫若的书法则是纵横捭阖,了无羁绊;还有桃李满天下的沈尹默,出任了北大书法研究会的会长,为推动书学的发展不遗余力,他的书法力矫颓俗,清隽秀朗;矛盾的书法则是以柳为骨,劲拔秀逸……
这些“业余书法家”的书法,各具自家之长,“有法度却又不为法所拘”,在气局、性情、意趣等方面,也是专业书法家所难以企及的。
为什么民国书坛能有这么多书法高手?
为什么在那样的一个乱世之中,能够出现这么多的书法大师?民国书坛竟能如此活跃和兴旺?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社会动乱,文化就越灿烂,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明末清初时期等等,历史学家谢国桢就曾经将明末清初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
对此暨南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志平之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就认为:“晚清民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是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很活跃、很自由,一大批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后来的孙中山、谭延闿、胡汉民、吴稚晖、于右任等,在继承以人立本、以文修身的传统的同时,也挥洒笔墨。他们的作品有些虽然在法度技巧方面有可议之处,但因为这批人很多都是文武兼备、具有刚健的人格以及济世的情怀,因此这个时期的书坛整体上体现出笃实、明朗、刚健的格调,在一定程度上横扫了清代以来弥漫于书坛的靡弱气象。”
王集在“五四运动中之文人墨迹展”的序言中也写道:“五四学人承乾嘉学术之绪于前,引西学新理之义于后,爆出前所未有的创造能量,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此时科举已废,书法已非学人必攻之艺,却仍是自我完善的上佳选项,故能书者举目皆是,水平之高,风貌之众,蔚为中国书法史一辉煌时期。盖书法非仅术耳,实关乎学问道德,文章事功也。书法之省悟贯通亦必在读书之后,学识乃压舱之石。……又当风云变幻之际,学人敏于形式,吐故纳新,与时推移,致新貌叠出。”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4月28日电(记者李嘉周欣)中国名将孙杨28日在国际泳联冠军游泳系列赛广州站上展示了强大的实力,在1小时内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