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体验文化的共通性 现场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何伟杰
4月20日,郇舒叶携新书《硅谷迷情》在广州联合书店与读者分享她在硅谷与斯坦福的工作与生活体验。在新书《硅谷迷情》中,作者郇舒叶分别以斯坦福大学工作人员、孩子的母亲、旅行者的角色,透过科技、教育、文化、旅行、日常等角度,为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硅谷——
中美文化:
有差异更有交融
出生在北京的郇舒叶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20世纪80年代末期移居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工作了27年。刚去到美国的郇舒叶形容自己仿佛是掉进“米缸里的老鼠”,“在美国鸡爪猪肚这些都很便宜,当时我一周的生活费才25块。”食材价格差异背后是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这三十年来中国变化太大了,我刚去美国的时候硅谷几乎全是外国人,现在到处都是中国人。”郇舒叶指着PPT中一张硅谷街道的照片,大红灯笼、汉字招牌这种中国元素布满了整条街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来自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话悬挂在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走廊上,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也印证了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自由之风劲吹”。
这种文化的共通性还体现在对文化公益事业的重视上。“我游览过荔湾区的十三行博物馆,占地六千多平方米,收藏了很多经典藏品,听说还是有企业家公益捐赠的,我觉得特别不容易。”这也让郇舒叶联想起了硅谷的一家电影院。该电影院专门放映上个世纪三、四是年代的电影,每次看的人也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坚持在放映。在郇舒叶看来,这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一样,都是为了让文化传承下去。
教育见闻:
“正业”扼杀创新精神
在人们最关注的教育问题上,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同时又是高校工作者的郇舒叶,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美国没有课外培训班,也不会在幼儿园就教小学的课程,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一个字都是一种规则,都会限制孩子的发展。”郇舒叶说道,一直读到初中才会出现打分制,但是到了高中就立马不一样了,“竞争会比较激烈,学习环境也会比较残酷。”
所以郇舒叶建议前往美国求学的学生,最经济的做法是在国内读完本科,明确自己想学的专业,然后去国外读硕士,“硕士通常一到两年,用的时间短,而且花费相对少,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如果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郇舒叶建议最好选修理工科和实用的专业,“比如护士、计算机科学专业,像金融、设计、艺术听起来不错但是毕业时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实习期只有一年,不容易留下来。”但是在教育问题上,郇舒叶自认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因为两个儿子都“不务正业”,但同时她也认为中国崇尚的“正业”其实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无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斯坦福大学课程
与时俱进
作为广东省驻硅谷经贸代表,郇舒叶平均一年来两次广州。把一些优质的美国企业引到广东扎根是她的其中一项工作。她对广州印象深刻,“广州人走在街头的精神面貌很不同,每个人的神情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有奔头、有想法、想致富的面貌”。在这个层面,她觉得广东在进取心上跟美国硅谷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随着越来越多美国企业落户到粤港澳大湾区,郇舒叶觉得,硅谷的一些好经验应该要得到借鉴。她介绍,创新源于人才的创造性。斯坦福大学拥有规模庞大、水平高超的师资团队,有2000多名教师。每名教授都面临非常大的研究和教学压力。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每年发9个月工资,每月只发20%的固定工资,其余的工资需要教授完成课程教学、论文发表等工作才能领取。也正是这样的薪酬制度激励着教授们进行课程创新,开设新课。
“在斯坦福大学,教师被不断要求开设新的选修课,哪怕基础课程虽可以讲三四十年,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内容。”郇舒叶说。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也可以方便地在社交网站上对课程进行评价,恶评如潮、选课人数逐年下降的课程往往难以为继。注重师资团队创新的同时,斯坦福大学也非常注重本科生教学。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1:6,平均每6名本科生就有一名教授进行授课。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研究小组,进行项目研究。郇舒叶说:“创新是偶然发现的,学生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有灵光一闪的想法,就证明了这个课程的价值。”
新闻推荐
今晨快镜今日零时,荔湾区芳村大道花地立交拆除工程开始实施。记者在现场看到,立交桥下用水马搭起了围蔽,交警对周边片区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