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做教育 协和各学科都围绕生态校园开设发展性课程
▲协和学生用英语解说生态校园
郭永峰老师在给学生们上生物课
广州市协和中学(以下简称“协和”)的校园是一个大的生态园,它不仅是绿化与美化,而且将生态理念在校园建设上加以体现,例如自然生态、建筑生态、布局生态、办公生态,还考虑到师生的情绪生态,这是一个天然的学习和科研场所。协和在实现自然生态效应外,更强调的是发挥教育生态效应,学校以“和”文化作为指导思想、生态校园作为学习载体,各学科都围绕生态校园开设了相关课程,真正实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境界。
课堂实录
老师一边带着学生在细叶榕下观察,一边提问
课程:生物复习课《植物激素调节》
主讲老师:郭永峰(广州市协和中学科研处主任、生物高级教师、综合实践正高级教师、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上课地点:协和中学德山楼架空层
郭永峰:可能大家都知道,去年6月8日,协和这个高考考场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在考生全部进入考场时,奉园里面的一棵凤凰木倒下了。后来发现,这棵树倒下并非树干有虫蛀,而是因为整个树冠偏向于协和广场生长,加上连日的特大暴雨,土层松动,最终导致整棵大树倾倒。请大家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为什么凤凰木的树冠会向协和广场方向生长而导致倒下?
罗毅峰:茎和叶有向光性。协和广场方向光线充足,受单侧光影响,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向光侧的生长素较少,生长较慢;背光侧的生长素较多,生长较快,所以树冠向光生长,整棵树重心不稳,最终倒下。
郭永峰:回答得很好。刚才罗毅峰同学讲的是植物的茎和叶有向光性,那么根受光的刺激又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围在树下进行观察)比如我旁边这棵细叶榕,它的气生根是向下生长直到伸入土壤里形成树干,同学们过来观察一下,看看它垂下来的根生长方向是怎样的?
(郭永峰一边带着学生们在细叶榕下观察,一边提问。)
同学们:(垂下的根)向地、背光生长。
郭永峰:是否所有根都背光生长?看看外侧的根有没有背光生长?
同学们:(对两种根的生长情况进行对照观察)好像没有喔……
郭永峰:为什么?
同学们:(激烈地讨论)光照不均……生长素横向运输……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
“我相信,在研究性学习中收获的能力,会给我无法想象的回报”
这是郭永峰老师很普通的一节生物课,生物课老师们也会带着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教学活动。在炎炎夏日,老师带着学生坐在德山楼前的台阶对着大榕树上复习课。这里的台阶在建设时考虑到安全与舒适,每级台阶高度17厘米,不管是步行还是入座,都十分舒适;而架空层南北对流,形成的穿堂风可以贯穿整个教学区,改善空气质量且带走热量。广州的夏季闷热,学生们在此学习,凉风习习,再舒适不过了,学习效率都会成倍提升。
学生小杨很喜欢上郭老师的生物课,“郭老师总是强调生物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我们的课堂不仅在课室里,生态校园是我们更大的课堂。他还强调让我们自己当‘老师’,不要只作听众,要通过讨论来学习。”她说。
2014届的罗同学在考上大学后给郭老师写了一篇长达5000字的感言,他认为,跟着郭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最直接的收获就是生物和化学两科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过最让我惊喜的还不是学到东西的多和深,而是我们完成方案设计……为了应对每年化学、生物各有一题的实验设计,我们都专门有实验设计的课。更神奇的是,老师讲的内容早在我们写研究方案的时候就明白了,还深有体会,要点一个没漏,而且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很自然就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想,没有生硬背书、背口诀的痛苦。尽管这个研学没有给高考加分,充其量也不过是润色了我的个人资料,但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所学到和锻炼到的,会在以后的日子给我无法想象的回报。”
罗同学对母校非常有感情,他以高分报考华南师范大学,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回母校任教,继续为生态校园尽一份力。
围绕生态校园开英语特色课,学生接待外宾全程英文讲解
协和校园内绿色植物资源丰富,物种超过400种,其中不少具有药用的价值。据粗略估算,仅乔木类,就有80多种、500多棵,更有上百年历史的大树。于生物学科而言,是个天然的学习宝库。其实不仅仅是生物、物理、地理、通用技术等理科学科,连语文、英语、历史等文科也均可以结合生态校园开展教学。
月15日上午,24名加拿大学生和加拿大艾伯塔省教育代表一行来到协和参观交流。协和高二年级15名通过本校英语教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的生态校园双语解说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带领着这些外宾游览校园。在奉园和绿园,协和学子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宾介绍学校水循环利用,外宾们对学校以水科学为代表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取得的丰富成果啧啧称赞。
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协和英语科组长刘英介绍,《对话生态协和》这门英语校本课程早在8年前就开设了,起初是英语老师带着几位英语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起做的研究性学习,梳理了学校的历史、校园建筑物、校园生态水循环等资料,翻译成英文,有外宾来访,就实战翻译。“后来我们把这个当做特色课程,老师和学生一起编写教材,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对话生态协和》课程向学校高一、高二学生开放,作为选修课,每学期有30多人报名,经过英语水平测试,需要淘汰一半学生。而参与该课程的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践,就承担了每次外宾来访的导游工作。
有着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校美誉的协和,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上千人次的参访人员,“我们着眼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每年组织英语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协和校史教育和英语口语培训,组织学生参与本校的中英文双语讲解员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学生大方得体、能够中英双语讲解。”协和副校长何庆辉介绍。
围绕生态校园,协和已开设10多门特色课程
2003年1月,协和在传承优良办学传统与市立师范学校深厚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育人理念。
以“和”文化作为指导思想、生态校园作为学习载体,协和各学科都围绕生态校园开设了相关课程。目前已有三类课程的10多门教材(如图)。除了本校教师授课外,学校还外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以及广州普邦园林公司相关老师和专家到校讲课和进行技术指导。
何庆辉表示,在推进协和生态校园特色课程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阻力,“不少老师提出: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做研究性学习是否会影响高考?其实,我们建生态校园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做教育,让学生有学习的资源。我认为,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要保留一点学习的热情和潜力,而基于生态校园的发展性课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很好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现有环境关注的兴趣,无疑能够对知识课堂形成辐射作用,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环境做起,从解决周边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入手,在科研和探究性学习中锻炼思维、拓宽视野,其实对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且对今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文/何宁)
新闻推荐
“还好,在这场时速的较量中,我们赢了!”工商银行广州文德路支行易萍行长在成功止付一笔大额可疑交易后,才敢松了一口气。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