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广交会,不止广交会 广州去年展览面积突破千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二
广交会对培育会展行业人才、孵化办展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图为广交会上满载而归的外籍采购商。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石磊摄
21日,第十一届加博会在东莞落下帷幕。865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展示了10多万件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精品,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最高水平。
经常参加珠三角展会的客商不难发现,展会或多或少有着广交会的影子,或是办展机制,或是会展人才。在海珠区琶洲,一组展馆群屹立于珠江岸边,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场馆群持续发挥着影响力和辐射力。
会展业已然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张名片,指针回拨,广交会是故事的起点。
广州是中国现代会展业的起源地。自1957年举办第1届广交会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稳步发展,广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会展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的背景下,链接港澳资源,优化提升广交会平台、推动会展业国际化发展,广州将为全国会展业注入怎样的新活力?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柳时强
策划统筹:黄舒旻朱伟良
1从广州到珠三角
外向型办展思路向外推广
广交会在哪里,广州会展的核心区域就在哪里。
2008年,广交会展馆整体搬迁完成,迁址琶洲。由于广交会的巨大带动力,一些民营展馆也跟着往琶洲搬迁。“广州会展业的早期发展根植于广交会丰厚的办展根基及氛围,依托广州千年商都的优质土壤上发展起来。随着广交会新馆、保利世贸、南丰国际会展中心的相继投入使用,广州会展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汉诺威米兰佰特展览(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琳认为,广交会新展馆的开建,对广州会展业的发展是划时代意义的。
广交会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展会,其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用巨大。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产业会展促进中心主任姜淮说,广交会对培育会展行业人才、孵化办展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从“三来一补”起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而广交会是外向型的展会,这种以当地经济结构为基础,以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办展思路随后也逐渐推广。“珠三角城市举办的展会,或多或少都有广交会的影子。”姜淮告诉记者,“有许多会展企业曾为广交会做过代理招商,还有一部分上下游企业,参照广交会的表现方式,如广告设计、策展、宣传等专业公司,逐渐做大做强。”
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总经理王登云一直把广交会当榜样。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民营会展企业,2018年共举办28个展览,展览面积达91.2万平方米。“客商为一个展会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说明了会展行业的价值,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办展成本、服务质量上,广交会有示范作用。”他直言,没有广交会,企业不会发展这么迅速。
得益于广交会,本土会展企业迅速壮大。陈琳分析,广州的展览会多是民营企业承办,北京多为协会、国企承办,上海则是外企。“广州的民营企业比较活,比较有创意,做的题材比较多,像业内比较认可的美博会、广州国际设计周都由民营企业承办。早年广州会展业界经常走访德国、新加坡、香港等会展领先的国家及地区,学习引进先进的办展经验以及人才,广州会展业以珠三角制造业为依托,突出国际商贸会展定位,各种外经贸展因此发展迅猛。”
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8)》,在办展数量上,振威展览集团、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分列国内组展企业第一位和第二位,展览面积上,两家公司分列第五和第三。“而这两家企业总部都在广州,都是发迹、发展于广州地区,广交会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姜淮认为,广交会直接推动了会展行业产业链的打造,为培育国际会展品牌,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会展场馆成群
牵引一个高质量经济增长极
始于广交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广州的会展经济已不止于广交会。
2018年琶洲地区举办展会225场,同比增加4场,办展面积达到了10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将近6%。会展业已经成为海珠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且海珠区2009年率先出台了会展业扶持政策。
这得益于琶洲展馆群的推动。在姜淮看来,“中洲中心、保利世贸、启盛园区在这里构成了会展产业集聚效应的示范区。从投资取向来看,会展园区兴起的冲动来自于现有的雄厚会展资源环境,海珠就源于广交会及周边展馆群。”
陈琳的公司选址在保利世贸。“千年商都的底蕴,开放包容的性格,在会展行业、琶洲地区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港资企业投资的南丰会展,央企投资的保利世贸,民营企业投资的广州国际采购中心都集约在一起。”在不远处的琶洲街道,即将建立起一栋单体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筑高度在200米以上的琶洲会展大厦综合楼。
广交会同期,工业展与五金展也在周边场馆举行。“协同办展也说明了会展集聚区的示范效应。”陈琳对琶洲地区牵引的会展产业经济充满信心。
业界一般认为,会展业的关联系数为1∶5—1∶9,即如果会展业的收益为一个单位,则能带动相关产业5—9个单位的收益。同时,每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可以带来100个就业机会,比如德国汉诺威每年因为展会可以带来10万人就业。
据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重点场馆合计举办展览628场次,展览面积合计突破1000万平方米,达1019.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合计接待各类会议8416场次,同比增长8.3%;合计接待参展参观参会人员1342.18万人次。
会展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以琶洲为例,“琶洲会展”区域品牌在原国家质检总局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中不断提升:2016年的区域品牌价值是157.7亿元,2017年品牌价值上升到175.7亿元,品牌背后的经济带动效应愈发明显。
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州将打造一个致力于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平台。未来琶洲的会展将与金融以及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按照规划,琶洲将打造成互联网创新产业、会展产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
3国际会议集聚
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提升
下月初,2019年(第31届)世界港口大会将在广州举办。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千名嘉宾将齐聚广州、共襄盛会。这次盛会是继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之后,广州又一个顶级全球性大会。过去三年广州举办国际会议超过百场,广州已经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打造国际交流交往平台,城市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认为,会展活动包含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五种形式。“以前广州一直是展览一股独大,展会中又是广交会一展独大,近年来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世界港口大会等系列活动的举行,可以看出广州正在会议方面迎头赶上。”他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将不断涌现一些创新性题材的会展、会议项目,“这对广州来说既是竞争,也是机遇。”
在他看来,举办高端国际会议能大幅提升广州在国际社会的显示度,让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如高端产业、人才、资本汇聚广州。他以2018年在广州成功举行的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为例,“大会推动了更多的航线开通到广州,为广东省和广州市提供了向全球航空业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了广州与国内外其他机场开展合作。”
《2018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广州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广州同样位居第二。“这些数据对城市会展业专业竞争力、城市整体环境竞争力、会展教育竞争力以及城市会展政府竞争力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姜淮指出,高端国际会议将是助推广州会展经济的抓手。“在会议的良性互动中,不仅展示了城市经济实力,更为城市带来新机遇——扩大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对于会展经济,政府部门已谋篇布局。今年初的《广州市会展场馆布点规划制定工作》招标公告指出,广州将进一步完善会展场馆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场馆群,利用自身优势跻身国际会展目的地城市第一梯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布点规划的工作范围为广州全市。其中又以琶洲会展集聚区、南沙新区、越秀流花地区、白云新城、空港经济区和广州北站新城等城市功能区为重点,相对此前,计划新增规划总面积约90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琶洲、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和广州北站新城。
从广交会到一系列国际会议,从展到会,不仅是广州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显现,也是广州未来的机遇所在。在高端国际会议中的亮眼表现,将为广州导入全球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高端要素,对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城市知名度也是城市生产力,通过持续举行高端国际会议,广州将擦亮城市名片,促进对外交流,加快成为国际大都市。”储祥银期待。
新闻推荐
市政府全体会议暨2019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温国辉强调 稳定增长 抓实项目优化服务 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颖川通讯员/穗府信)4月23日下午,广州市召开市政府全体会议暨2019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广州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