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葬何处 亲人苦苦寻 中国“扫墓团”前往朝鲜找寻志愿军烈士遗骨 有人如愿、有人失落但从未放弃希望

广州日报 2019-04-24 03:21

陈素萍(右)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后代扫墓团赵明山扫码关注“广州日报人物在线”,了解更多人物故事清明节,在女儿的陪同下,陈素萍来到了朝鲜兄弟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父亲在里头,女儿在外头,这是父女两人七十多年来最近的距离。

据新华社报道,4月3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韩国向中方移交10具志愿军烈士遗骸以及相关遗物。

截至目前,已经有近600位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回到祖国。也就是在清明时节,一群志愿军烈士后人前往朝鲜寻亲、祭奠先人。

广州的赵明山代表家人前往朝鲜寻亲,希望能找到外公的墓地所在,但在一次次翻阅英名册、检视陵园英名墙后,他遗憾地未能找到外公,不过他坦言不虚此行,“可以感受到以前志愿军烈士那种蓬勃向上精神,很感动。”他说,还会继续找下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华

4月4日早晨,67人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后代扫墓团从丹东进入朝鲜。活动组织人邓其平特意到丹东送行,他是志愿军烈士的儿子,多年来一直在帮助志愿军后人寻找他们的亲人,组织他们前往朝鲜扫墓、寻亲,此行是第四次。

“年幼失去了父辈”

“我们这个团队最大特点是(团队)主要组织者是烈士后人,例如儿子或侄子。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因为我们年幼时都失去了父辈,家庭不完整,我们团结起来,联络感情,也帮助志愿军后代寻找他们亲人的墓地。”邓其平的父亲1951年牺牲,那时他才3岁,妹妹3个月大,“我没有完全记事,印象模糊。”他在部队长大成人,与其他志愿军烈士的亲属相比,邓其平感觉比较幸运,“像我们父亲这样有儿有女的还算少数,有些烈士只留下独苗,有些还没结婚就牺牲了,不过他们还有其他亲人或亲人的后代在,希望能帮助烈士后人寻找烈士,到朝鲜去扫墓、祭奠亲人。”

他希望通过扫墓祭奠先人,也弘扬正气,“亲人牺牲是悲痛的,但他们当年是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朝鲜战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组织扫墓也要弘扬正气。”

邓其平从去年就开始计划此次的行程,67人“扫墓团”也参照了军队编制,设置了一个“团长”一个“政委”,还设了5个“副团长”。

何艳萍便是其中一个“副团长”,此行她作为志愿者为其他志愿军后人寻亲服务。她的父亲是一名志愿军。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何艳萍的父亲和母亲结婚,她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在她印象中父母在一起生活了44年,没有吵过一天架。父亲在家依旧保持着军人的状态,她母亲喊一声“当兵的”,父亲回应“到”。何艳萍从小和弟弟被父亲要求早上起来做早操,围着大院的操场跑。

“每年到春节,父亲都会摆上酒杯,念出一些(牺牲)战友的名字,以示祭奠。”那时还年幼的何艳萍和弟弟不理解,觉得很好笑。长大后,她通过电视剧看到了类似的场景,才明白父亲的深意,眼泪瞬间就出来了。后来她在网络上结识了邓其平,加入了志愿军的寻亲群,“了解到很多人战死在朝鲜,志愿军的很多后人没有见过爸爸、爷爷,痛不欲生,这对我的心灵是一次冲击。”她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次清明扫墓、寻亲,邓其平一招呼,何艳萍立刻答应下来,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当然,她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替父亲到朝鲜祭奠牺牲的战友,敬上一杯酒,点上一根烟。

挨个寻找外公的“名字”

在邓其平的组织、召集下,67人会集在丹东。广州的赵明山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外公王夕岐是志愿军26军炮团成员,1952年在朝鲜牺牲,“那时我妈在坐月子,接到外公牺牲的通知。”赵明山的外公有5个子女,如今只剩下小姨和小舅,他的小舅今年已经82岁。

赵明山是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的,他记得还有一本书记载着外公的故事。寻找外公的墓地,一直是他们家重要大事,“我听我舅说,外公的爸爸想把外公墓地迁回来,始终没有实现。我的表哥曾去过朝鲜寻找外公的墓地,但是没有找到。”赵明山带着家族的希望,第二次前往朝鲜,对于此行,“有期待也有担忧,喜忧参半,踫踫运气。”赵明山寻找外公线索不是很清楚,外公牺牲的位置也不清楚,安葬在哪也没有明确的信息。

当踏上从丹东前往朝鲜的路时,赵明山不免情绪波动,“外公参加抗美援朝,也是从丹东过去,他们是步行过去的,(志愿军)归国时也是步行。我们去朝鲜是乘车,可想而知他们当年有多艰难。”

4月5日,“扫墓团”一行来到中朝友谊塔,在塔下方有一个纪念馆,馆中两本名册记录着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名单,赵明山对此充满期待,他的外公是二级战斗英雄,有可能被记录其中。他在名册中一个个搜寻王姓战士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发现外公的名字。

之后,“扫墓团”一行来到朝鲜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该陵园共安葬烈士1156人,其中,有名烈士1056人,无名烈士100人(安葬时无法确认身份所致)。由于战争残酷、时间久远、档案抄写等原因,目前仍有少数烈士的姓名无法核定。

赵明山拿着“名单”在陵园的英名墙上找名字,“名单”上写着的几个名字,是志愿军后人互相帮忙、留意查找的亲人名字。赵明山再一次失望了。

不过,“扫墓团”成员张育民在这里如愿以偿,祭奠了父亲张振声。张振声烈士生前任志愿军铁道管理总局驻安州火车站首席军代表,1951年11月牺牲在安州,年仅29岁。可能因年代久远,墓碑字迹不清,2014年重建之际,在烈士英名墙上,名字误刻为张根声。

张振声牺牲时,张育民才7岁,大妹4岁多一点,小妹只有4个月大。此次,74岁的张育民带领一家10口人、祖孙三代前来扫墓,在烈士碑前留下合影。背后一面旗帜随风飘扬,旗上印着:“英雄父亲:您的子孙看望您来了!”

董耀强的父亲董志烈士是一名火车司机,1951年5月7日在平壤地区执行运输任务时,遭到美军机轰炸,英勇牺牲,年仅27岁。父亲离家时,董耀强刚出生7天,姐姐2岁,他不知父亲葬在何处,只得在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带一抔土回国以寄托哀思。

七十年来父女距离最近

40多分钟长的视频《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记录了4月4日~4月8日志愿军烈士后人在朝鲜扫墓、寻亲的经历,该片在志愿军后人群里引起了热议。

军人后代吴金京是该片的制作者,她说,陈素萍在兄弟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见到”父亲陈本裕的一幕令她动容。

兄弟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三座合葬的大墓里,安葬着144位烈士,墓前献花台上刻有烈士名录。

陈素萍1948年出生时,父亲没在家乡。1949年初父亲参军后回家乡山西寿阳看望女儿,但因战乱,母亲带着她到外乡躲避,未能见面。“家人用10斤小米拍了一张母亲怀抱着她的照片。”吴金京叙述着影像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寄给了陈本裕,而陈素萍却从未见过父亲。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两岁的她再也没有父亲的音讯,母亲托人写给父亲的信,也屡屡被退回。直到两三年后,她才得知父亲1952年在朝鲜牺牲了。朝鲜对于生长在农村的陈素萍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几年前,陈素萍的女儿任秀琴加入了寻亲群,终于在邓其平、康明等志愿军烈士子女和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知道了姥爷的墓地所在。清明节,在女儿的陪同下,陈素萍来到了兄弟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父亲在里头,女儿在外头,这是父女两人七十多年来最近的距离。

陈素萍跪倒在地,失声痛哭,拿出父亲的遗像摆好,连连磕头,献上贡品,给父亲上香。她把家乡的特产汾酒和老陈醋洒在烈士墓前。看着这对伤心的母女,“扫墓团”里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赵明山看着同行的志愿军烈士后人找到亲人,“为他们感到高兴,也挺羡慕。”何艳萍作为志愿者,也见证了志愿军后人寻亲的情感起伏,在每个墓地,几乎都有人找到亲人,“一到陵园,直奔亲人墓地,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们也感到心碎。”何艳萍说,自己代替不了他们的伤痛,希望能做点事。

被“寻找之旅”深深动容

4月8日,“扫墓团”一行在朝鲜的行程接近尾声,赵明山依旧心存希望,这天,他们来到朝鲜开城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该陵园共安葬烈士15236人,其中,有名烈士10084人,无名烈士5152人。10000多名烈士分葬在十几个墓地中。

在这里,何艳萍替父亲祭奠了牺牲的战友,了却一桩心愿,“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最后一程,赵明山还是失望而归。不过他坦言并不遗憾,“很感动,不虚此行。”他说,自己还会继续找下去,但如果没有亲人牺牲的详细地址,寻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

“志愿军烈士后人到哪儿都拼命地在英名录上找,使劲儿想找到自己的亲人。”吴金京一路见证着志愿军烈士后人寻亲的迫切之情,她观察到,很多烈士后人回国后还到沈阳烈士陵园去找,她为此深深动容。

回来后,她花了10天时间精心制作了纪录片《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为此次扫墓、寻亲画上一个圆满句号,“我们是带着感情去的,我做片子也带着感情。我就想着把朝鲜战争来龙去脉都讲清楚。”

新闻推荐

亚冠小组赛恒大上港双双战平对手 恒大前外援孔卡宣布退役

本报综合消息昨晚,2019赛季亚冠联赛小组赛第4轮赛事展开,广州恒大客场1:1战平墨尔本胜利,未能双杀小组垫底球队,墨尔本胜利拿...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