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如何焕发新活力? 海珠“逆生长”的辩证法
创新引领与产业跃迁,正为海珠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图为海珠区城市景观。资料图片
在琶洲,可以清晰地触摸一片热土的现在、未来和历史。
第125届广交会正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举行,来自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汇聚琶洲展馆,共享中国机遇。不远处,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大厦刚刚整体封顶,琶洲即将迎来新的爆发。
走进历史深处,一百多年前,坐落在琶洲岛东南面的黄埔古港盛极一时,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历经“一口通商”辉煌。这是镌刻进广州历史的古老地标,映照出一座城市的开放基因。
作为海珠的“岛中岛”,琶洲与海珠一道,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也在发展大潮中孕育出新的创新气质。这里既有古老的历史韵味,也正在迸发出全新的时代魅力。
面对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新使命,海珠如何破题?“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产业为核、创新引领、集聚发展,让海珠实现"逆生长"。”海珠区委书记马正勇说。
那么,海珠将如何迎接新的明天?
●南方日报记者傅鹏
老与新?“老”是基础“新”靠建设“活”靠产业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
“老城区”海珠再出发的蓝图已经绘就: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以打造海珠创新岛为重点,紧扣产业、创新、集聚,全面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将海珠区打造成“两个重要窗口”的一颗明珠。
“实现老城区新活力,首先要把握好"老"与"新"关系。”马正勇表示,“老”不意味着僵化守旧,而是孕育新活力的基础所在、动力所在。而“新”靠建设,“活”靠产业。“老城区新活力”,核心关键是靠产业。新的活力一定要是可持续的活力,不能丢掉产业谈活力。产业,在纵向发展具有持久力,在横向发展上具备竞争力,能够带动整个城市发展,是新活力的根源。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海珠的重中之重。今年2月发布的《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提出,未来将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科技服务业、高端商务业、现代商贸会展业、文化旅游业五大主导产业。
这五大主导产业的选择,背后是精心的考量,折射出海珠的战略定力:既要来自广州的历史基础,符合广州的城市特质、经济基础和发展延续,同时也要面向未来、着眼创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有竞争力、在经济上具有活力的产业。其最终目的,是要在老城区发展适合老城区发展的产业,要以产业为核心,将人才,包括就业者、创业者、投资者、消费者等群体吸引进来,最终形成新活力。
创新,是海珠“逆生长”的核心动力。
如同每个人有不同的气质,每个区域也有各自的特色。在海珠看来,海珠的气质是创新,未来也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把四面珠江环绕的海珠岛打造成创新岛。
这背后是产业选择的海珠逻辑:通过空间再生产、产业再导入,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产业的年轻吸引围绕相关产业的创新者、创业者和产业终端带来的消费者、服务人群,最终推动城市建筑的变化,城市环境、城区品质的整体提升。
海珠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趋势。创新演变正在密集发生,区域产业结构也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2018年,海珠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15.1∶84.8,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在主导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尤为瞩目,2013—2017年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经济新支柱正在形成。
此外,海珠2017年R&D经费投入强度领跑全市,资金支持之下,当年海珠高新技术企业比2016年翻一番,预计2018年海珠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2018年,海珠区专利申请量达10535件,同比增长72.2%;专利授权5163件,同比增长64.6%,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更年轻的产业,带来更新鲜的活力。创新引领与产业跃迁,正为海珠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破与立?空间再生产聚力“强中心”
不破不立。
开拓发展新空间、凝聚发展新动力、焕发城市新活力,既要勇于“破”,也要善于“立”,要破解老的东西破不了、新的产业立不起的难题。
目前,广州正以绣花功夫提升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乡环境品质,统筹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更新改造,专业批发市场、低端物流园、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违法建设、黑臭水体、“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等九项重点工作。
九项重点工作背后,都基于“破”与“立”的辩证思考:“破”出空间、“立”出活力。通过“破”把“老城市”的空间腾出来,通过“立”把“新活力”的产业导进来,在“老城市”有规划地导入“新活力”的产业。
海珠是老城区,中心城区地位对海珠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实现“逆生长”的关键优势之一。
那么,立足现代化中心城区定位,首当其冲的是要去非中心城区功能、强中心城区功能,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积极地“做减法”,在创新产业培育上全力“做加法”。
围绕产业,海珠已明确列出《海珠区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严格限制、禁止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地规模较大但产值较低、工艺技术落后、目前产业发展已趋饱和的产业。如原有的印刷、制衣等传统产业以及货运站场、大型的仓储和物流、部分客运站场已经不能适应海珠区现代化中心城区定位,将被逐步疏解,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从城区建设角度看,正在大规模推进的空间再生产将推进低效空间实现新生。随着海珠区的旧村改造,新建筑群壮大,海珠的平均楼龄将会大幅拉低,城市环境将更具活力。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中心城区,海珠目前共有50.22万平方米的村社集体旧物业、超过30万平方米的国有企业旧物业、近2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正在改造或改造成为科技创新园区,巨大的存量发展空间正被唤醒。
人口结构的背后是产业结构。从城市人口的角度来看,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再生产,好的产业会带来好的就业机会,会附着发展城市需要的人口,必将吸引新的产业人群进入、旧的产业人口迁徙。通过年轻的产业吸引年轻的人口,使得整个常住人口的年龄下降。
新的资源正在汇聚,新的改变正在发生。2018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显示,海珠区有户籍人口105.59万人、常住人口169.36万人,常住人口数量位居全市第四,领跑传统老城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正在提升。
“未来海珠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增强现代化中心城区综合功能,更好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海珠区区长李海洲表示。
产业更年轻、建筑更年轻、人口更年轻,城市就会更年轻。“逆生长”,正在破立之间走向现实。
点与面?抢抓大机遇打造活力源
4月17日,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大厦全面封顶,明年5月投用后,将主要承载阿里巴巴旗下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业务和阿里巴巴集团在华南地区的其他业务。
与此同时,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简称“琶洲试验区”)所有拍地项目已全部立项,其中17个已经动工,环球市场、唯品会、复星项目已经封顶,未来一系列互联网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将在这里共享大湾区发展机遇。
伴随一系列高端项目落户,琶洲地区集聚效应初显,2019年1—2月,已注册项目及业务运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54亿元,同比增长161.3%。市场主体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截至今年3月31日,琶洲地区已有市场主体11397户,其中企业9505户,企业比例达83.4%。
正在快速崛起的琶洲,与珠江新城、金融城一起,组成了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的“黄金三角”,也是代表广州未来的一颗耀眼新星。未来,更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将在此落户。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琶洲试验区正是海珠抢抓大机遇、担当新使命的重大平台。
海珠将发挥琶洲地区现有的区位、产业、创新优势,紧紧围绕“大湾区”“数字经济”“改革创新”三方面关键元素,把谋划建设琶洲试验区作为海珠推动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实现“出新出彩”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琶洲试验区也代表了海珠集聚发展的方法论。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
在区域上要集聚发展、不撒胡椒面。海珠创新岛发展重点被清晰地概括为“一区一谷一湾”三大支撑,即琶洲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谷、海珠创新湾。“一区一谷一湾”之中,目前琶洲试验区发展集聚效应最为显著。
在政策上要集聚用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久前,“海珠创新岛十八条”重磅发布,一大亮点就是集聚。这项政策的思路是把相关补助资金集聚在创新上,力求每一条政策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体现对产业的选择和扶持,真正突出政策的引领效应。
在海珠的布局中,琶洲将是海珠具备国际级影响力的最好“产品”,同时,通过“一区一谷一湾”的建设,要把海珠这个四面被珠江环绕的生态岛打造成一个创新岛。
“海珠要实现逆生长,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指海珠要以创业者的心态、拓荒牛的精神,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全力推进"海珠创新岛"建设。”马正勇说,如果海珠能实现“逆生长”、建成创新岛,把我们的愿景变为实景,那就一定能实现老城区新活力,海珠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聚焦
用好关键一招:
“无人区”搞改革
创造性落实工作
改革发展必然会遇到挑战、面临问题,必须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海珠提出,要正确看待“发展”与“困难”,越是到“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以首创性的改革实现引领性的突破,在变局之中掌握主动、实现发展,激发出老城区的新活力。
当前,区域竞争首先是定位和战略上的竞争,要在竞争上领先,就需要改革创新支撑,就不能在观念上保守和模仿。海珠区要求,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问题,破除思想障碍,改变“改革已经改无可改,再改就要突破红线”的看法,从根源上消除“改革疲劳症”“改革空谈症”,真正做到“改革从我开始,问题到我为止”。要尊重基层首创首试精神,在导向上、制度上为干部营造支持改革、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大胆探索。要敢于进入“无人区”搞改革,多推原创型、引领型、集成化的改革,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品牌,推动改革开放再深入、再落实。
在海珠谈改革开放,还要始终有创业的心态,把每一天都当成创业的第一天,从零开始、艰苦奋斗,否则将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只有具有拓荒牛的精神,解放思想放手去干,创造性地落实工作,不怕喝头淡汤,敢于承担责任,才能与旧业态、旧做法告别,全力推进建设海珠创新岛。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蔡晓素)上周,记者走访海珠区海幢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观察到居民前来办理的业务有:1.出租屋租赁合同备案、租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