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专访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大湾区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要素流动

南方都市报 2019-04-23 06:17

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粤港澳大湾区智库”

4月16日,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准地图首次公开亮相。然而,简单的线条与符号无法将这片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区域的复杂特质呈现。在这个超级城市群里,它具有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所没有的“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体系,四个中心城市”等多种特质。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如何在“一国两制”之下完成规则衔接,促成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便利?南都记者专访了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

A

差距和挑战

GDP总量或将超越其他湾区成全球产业领导者仍需努力

南都:对于粤港澳地区,大湾区时代下的国际竞争呈现了哪些变化?

方舟: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起,就已标志着粤港澳合作由此进入了世界级湾区经济共建时代,粤港澳地区将以湾区经济为载体,共同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但需要注意将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这阶段的特征已经不仅是资本、人流的来往,而是强调更高层次的规则对接和要素流动,无论是CEPA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都是“一国两制”原则的成功实践,是探索内地与港澳制度性合作的新路径,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一个发展高度融合的区域。接下来,通过区域内的配套资源、产业分工的全方位整合,城市个体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区域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南都:对比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三大国际知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方舟: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的存在。在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时,纳入了把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战略目的。我们称为“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货币体系,四个中心城市”,这些前提增加了协调的复杂性,尤其是跨境协调的复杂性。

南都: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世界三大知名湾区存在哪些差距?《纲要》的发布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方舟:应该说机遇跟挑战并存。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跟其他三个湾区相比,已经是同一个量级的,《纲要》发布后,有助于打通湾区内部城市群之间生产要素的流通障碍,并通过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共赢。此外,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未来实现GDP总量全球第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差距在哪?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的一些关键性产业,比如说金融科技或高端制造方面,其他三大湾区已经处于全球领导者的地位,粤港澳大湾区虽然经济总量大,但在整个全球产业体系中还无法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所以也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接下来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扮演金字塔尖领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就是从优质生活圈的角度,它被定为一个宜居宜业的优质城市群,如何实现也是挑战。

B

协同发展

通过香港吸收国际资本助力湾区走出去

南都:“协同发展”是《纲要》中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方舟: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壁垒,借助优势互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比如说像香港,国际顶尖的研究型大学的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因为缺乏制造业和产业化的基础,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而广东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明显,正在从世界制造向世界创造过渡,对于利用香港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升级的需求十分强烈。如果能够实现供求对接,就能在大湾区内部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利益最大化。

如何将产业需求和科研能力相结合,讲起来很简单,但目前仍缺乏衔接机制,特别是跨境协调。比如《纲要》重点提及的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涉及到关于科研设备跨境流动征收关税的问题。之前港科大将使用过的科研设备送往该校在广州南沙的研究院,该批设备入境时却被当做进口商品进行征税。下一步需要通过配套政策来解决这类问题。

南都:解决跨境衔接机制的关键是什么?

方舟:客观来说,目前,湾区内暂时无法实现完全的开放,但又希望在大框架下,实现不同体制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便利有序流动,所以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不同关税区的模式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规则的对接。

南都: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该如何放大“一国两制”红利,实现1+1>2?

方舟: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合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关键词,不论是对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对内实现多区域合作,利用好优势就会实现经济发展叠加效应,增强港澳人民国家意识,在实现大湾区发展的同时,也让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再比如,湾区内的内地城市可以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势,为离岸人民币建设回流使用的渠道,前海曾经做过试点,但因受限于15平方公里适用范围内,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下一步,在保持国家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是否能开放更多的区域,进一步把这个循环机制做好?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明确指出大湾区也是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桥头堡,“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多国参与。香港的资本大部分是国际资本,通过香港融资把国际资本吸收到“一带一路”项目中,尤其是帮助大湾区走出去的项目中,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体现国际参与的同时,也让湾区内的城市与企业受益。

C

《纲要》落实

根据行业提出举措实现规则的对接

南都:有了大的方向指引,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方舟:《纲要》大部分还是原则性的东西,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做好细化和落实。基于湾区协同发展的双向需求,目前,一些专项规划已经在制定,比如“科技创新”和“基础建设”两大方面已在重点推进。

南都:具体需要做些什么?如何避免“大门开了,小门不开”的情况?

方舟:具体的做法还是要根据不同行业提出,实现规则的对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时特别提到“规则对接”,实际上,就是做好大湾区内部城市群之间的规则衔接,把整体的营商环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方面港澳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已经在内地得到推广,包括前一段国家推行的E商事登记、行政审批、一块钱注册公司、注册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分离等,有效提升部分区域的营商环境,这一块的很多东西可以由粤港澳三方共同提出来。

前段时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战略目的是把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鼓励香港澳门的居民来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为了解决三地税率差问题造成的影响,国家层面对跨境人才税收标准做了有弹性的安排。

目前,国家已经为港澳专业人士拆除了不少政策门槛,但是因为两边运作体制存在差异,受实际限制影响,很多生产要素还是无法进入(大湾区中的内地城市)。比如,我之前一直强烈建议的,从中央层面直接给大湾区或大湾区内的自贸区一个综合授权,让除了港澳以外的其他湾区城市能够自行审批专业人才的准入资格与执业范围,为境外人才在湾区内的发展营造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主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统筹: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陈紫嫣

摄影:南都记者顾威

新闻推荐

广州市委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开展“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办法(试行)》每个议题需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有事好商量”节目录制现场。相比“闭门会议”,以“多方协商”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这已成为广州市各职能部门面前的重要...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