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日常应用的思考

江门日报 2019-04-21 08:17

李国联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不难发现书法艺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正因如此,我们的书法艺木得以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现象之一: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小各异的招牌、广告上的文字大多是传统毛笔书法。字体有楷书、隶书、魏碑和行书,可以说雅俗共赏,老百姓十分喜爱。这些招牌、广告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美化和城乡生活环境的作用。例如全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重要建筑物、商店、机构,其招牌、广告的用字,很多都是当地著名书法家用毛笔书写,具有较高的书法水平和文化含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州的城市路牌,就是广州市政府,特别聘请当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秦谔生先生,运用他最擅长的“爨宝子”魏碑书体所写。秦谔生先生的魏碑书法厚重、端庄、古朴、易识,他所写的路牌立于广州街头,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此事在广东一直被传为佳话。

现象之二:全国的一些名牌大学以及报刊名称由书法家题写。正是因为有书法名家的题字,这些校名招牌、刊名显得大气、美观且辨识度高,文化含量丰富,因而历经大半个世纪,依然流传于世,为国人所称道,也逐渐成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现象之三:名酒名烟等贵重商品的装璜都很注重请书法名家题写名称。如湖南的酒鬼酒由著名书画家黄永玉先生题写,四川的名酒五粮液、郎酒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四川大学教授候开嘉先生题写。

然而,反观近十多年来的状况,令人十分担忧。由于电脑、网络的盛行,人们贪图方便,习惯于从电脑取字放大作为招牌、广告等用字。这些字都是美术字,或仿宋体或黑体或卡通体。滥用这些字体作招牌等的用字,致使招牌、广告等失去了艺木性,文化含量大大降低,且不美观,更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如何来做好书法艺术这一国粹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以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在2017年初,中央就曾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重任。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把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扎实开展。

当前,书法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把书法艺术应用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老百姓亲近书法、使用书法、享受书法、热爱书法。为此,要协调好社会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把书法的应用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让书法美化我们的生活,让书法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书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对此,个人有几点思考。

第一,建议凡是达到一定规模和档次或地理位置特殊的店辅、楼宇、机构和公共场所的招牌、广告、霓虹灯等的用字,或产品包装装璜用字,尽量不采用美术字体,而采用由书法家用毛笔书法所写的字体。

第二,为了确保用字的书法水平,建立相应的书法家库。需要用字的,可在书法家库中随机抽取,以快递的方式约定书法家挥毫书写提供,用字者向书法家支付相应的费用。

新闻推荐

3D技术为广州艺术界打开奇幻情境,你漫游过吗?

3D建模的巴黎圣母院。图片来源国家地理杂志艺维科技与广东美术馆合作的“自然与田园:林丰俗的绘画世界”。...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