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山川 心中大爱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心随江山 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广州日报 2019-04-21 07:58

《苍松万古春》纸本水墨梁世雄中国美术馆藏《天山牧歌》 纸本 梁世雄 中国美术馆藏《大鲁阁激流》纸本水墨梁世雄中国美术馆藏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心随江山——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于4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展览展出作品60余件/套,全面立体地呈现了梁世雄的艺术成就。研讨会上,专家和学者一致肯定了梁世雄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同时,为他慷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表示了赞许。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指出,梁世雄先生是广东岭南画派继关山月、黎雄才先生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大家,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下培养的第一批画家,他与关山月、黎雄才先生一起,参与构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现代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支柱性学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教学方向。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壮游祖国河山让他绘画风格超越了当时岭南画派的艺术样式。梁世雄先生的岳父容庚先生把一生的收藏都无私捐给了国家,这个重要的举措给国家留下重要的艺术资源和研究资料。这次梁世雄先生的捐赠义举,正是这种良好家风的薪火相传。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下培养的第一代画家

梁世雄先生的绘画体现中正平实的人格魅力。他早期的作品属于比较平实、比较严谨的,画得非常扎实。他的黄山写生画面很小、气度却很大。到了2000年前后突然就出现了注重水墨变化,尤其是他画了一系列的树首先是松树,之后画了一批胡杨,画得非常张扬、有动势。这种画法已经不局限于原来的艺术套路,非常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央美院教学体系和以潘天寿为主的中国美院教学体系。中国的美术教育绝不是两条平行线那么单调,像广州美院的中国画系教学就有自己独到的教学传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这方面的研究还做得远远不够。梁世雄老师在中国画教育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作品去践行岭南画派一些最重要的艺术主张。他在美术教育上的贡献,我们也一定要非常重视。

这次中国美术馆收藏梁世雄先生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国家美术馆的馆藏,同时也拓宽了人们对岭南画家的认识。

梁江(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润中求苍”是梁世雄先生走出岭南画风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岭南画派突出的代表,梁世雄先生的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岭南画派在当下的发展,他的作品既在岭南,又走出岭南。岭南是他的传统,是他的根脉,但是他一生的创作更想突破岭南的地域,包括在艺术风格上的一些新的变化。

梁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重要的岭南画家,他的第一步毫无疑问是关注和表现社会现实,尤其是通过岭南的人物来表现当时社会产生的一种新的变化。但他的人物画并不完全是徐蒋体系,尽管有一些写实的造型,可是造型的体验被弱化了,更多是强调他的勾线、线条的作用,这线描也带着很浓郁的岭南用笔的方法。但我觉得梁先生在以后的山水画创作中,他选择性地接受了岭南传统,吸收了南宋绘画中“刚健”因素外,又加入了“俏拔”的审美因素,使作品增添了儒雅和秀丽。在笔墨上“润中求苍”,淡墨和浓墨交融衔接,保持了墨色的鲜活劲,半湿半干的状态下去掉更多的渲染,在水墨变化中注重用笔的力度,在笔墨上丰富了二高一陈包括关山月和黎雄才的画法,体现出秀润的特点,这是梁先生自己在笔墨上的一些独特贡献,也是他走出岭南画风一个重要的标志。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

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

梁世雄老师一路走来从不张扬的人格魅力,体现了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是一位艺术家,更重要的他是美术教育家,把这一辈子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他在教学上也不是唠唠叨叨,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正是老子所说的“行不言之教”。今天研讨会的题目叫“心随江山”,我就想起了罗丹的一句话,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一个画家不要刻意去追求意外的灵感,但要学会真诚。艺术就是语言,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法。梁老师的写生和创作,正是对着景物用笔墨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受的。

陈永锵(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广州美术学院山水画的教学是由这几代人构建起来的

梁世雄老师这一代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治学的严谨和勤奋。梁老师对山水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践行着岭南画派的文化和精神。看他的作品时,有一种超越岭南的感觉,就是他的画面的气势,干墨、水分以及用笔的浓淡,超越了岭南艺术家的气度。老一辈艺术家的角度和教育家的角度去研究,他们在教学创作研究上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谈到梁老师的作品时会自然地想起关山月、黎雄才对他们这一代人的影响。这恰恰说明了广州美术学院非常正统的山水画教学是由这几代人构建起来的。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笔笔从自然生活中来,笔笔从自己的真实观感中来

就整个岭南中国画来看,写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不少的中国画名家,直到状态非常成熟的时候也持续地在自然景物的写生中汲取创作养分,广东的确有写生的地域条件,并形成写实、概括的艺术特点。这与江南地域注重文人意趣的写意不同,无论是创作意识还是画面意识,岭南画家的写生写的是直观真实的生活之“生”。无论高剑父先生的《东战场的烈焰》,还是关山月先生的《绿色长城》,黎雄才先生的《武汉防汛图》,都开拓了岭南中国画对重大社会现实题材有力度的反映,可能是岭南画家这种面向自然、面对生活求真求实的态度,使得画家也从自身的写生实践去发现、归纳、总结大量岭南特有的新题材,并形成与之对应的新的写生手法,这可能都没有古人的样式可以借鉴,必须笔笔从自然生活中来,笔笔从自己的真实观感中来。

林蓝(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新闻推荐

妈妈捐肝 外婆阻拦“我也要我女儿健康”

胆道闭锁症在广东发病率较高。患有该病的“小黄人”,最终只能通过换肝来重获新生,因而被称为“新肝宝贝”。4月20...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