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尖烧倒,巴黎圣母院主体为何仍能屹立?

信息时报 2019-04-21 07:56

▲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人们认为那些高高的尖塔与上帝更接近。 同为哥特式建筑的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呈罗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为世界第一大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科林斯柱式。 古罗马万神庙(穹窿) □撰文 摄影及图片收集/信息时报记者 徐毅儿

当地时间4月15日,位于巴黎市中心、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屋顶和塔尖被烧毁,但主要的珍贵文物以及主体建筑得以保存。专业人士分析,“将损失减至最低”不仅归功于巴黎消防队员的冷静、机智与勇敢,同时亦归功于哥特式建筑的精妙结构。本期《艺术周刊》将藉由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讲起,介绍各具特色的欧洲建筑风格。

肋拱与飞扶壁

经受住了烈焰考验

当地时间4月15日傍晚18时许,位于巴黎市中心、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整座建筑损毁严重。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很快,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4月16日凌晨3时30分左右,法国消防部门公布了巴黎圣母院大火救援的最新进展,称火情已“全部得到有效控制,并已部分扑灭”。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15日晚在巴黎圣母院火灾现场表示,将重建被大火严重损毁的巴黎圣母院。

据了解,悲剧发生的一刻,巴黎消防队并没有以常规的飞机扔掷水弹立刻全力灭火,而是选择了在消防安全允许的情况下率先抢救圣母院内的文物,并在做好室内防水保护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升云梯喷水降温、灭火。正因为巴黎消防队员的冷静、机智与勇敢,巴黎圣母院的主要珍贵文物以及主体建筑得以保存,将损失减至最低。

或许人们会疑问,分明看到大火吞食了整个屋顶,分明看到高耸的塔尖被大火烧断倒下,为什么如此可怕的大火并没有因此而蔓延开去将整座建筑摧毁?专业人士分析,哥特建筑的结构精髓——肋拱与飞扶壁拯救了巴黎圣母院的内部空间。“肋拱”,顾名思义,就是有如肋骨一样的拱型支架,它与“飞扶壁”共同构筑了建筑物的外支撑结构。如此之结构,既整体相连,亦可独立成为“个体”。其部分的折损与坍塌,并没有让相邻的相同的外支撑结构受到牵累,相反能让火势到此“截然可止”。正是这样的结构让巴黎圣母院经受住了烈焰的考验。

“法国式”引领中世纪建筑潮流

游走于欧洲,除了“哥特式建筑”外,人们还能常常听到“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等导览名词,这同为历史悠久的欧洲古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持续至16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其建筑特色为高高的尖塔、肋拱与飞扶壁。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一词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其主要特征是:炫耀财富和追求新奇,建筑物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并充满了华丽的装饰,与此同时,建筑师们标新立异,设计出众多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

而到了18世纪20年代,于法国又产生了一种名为“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其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本身倒不像是建筑风格,而更像是一种室内装饰艺术。建筑师的创造力不是用于构造新的空间模式,也不是为了解决一个新的建筑技术问题,而是研究如何才能创造出更为华丽繁复的装饰效果。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欣赏“古罗马建筑”重在看柱式

时间再往前推移,必然要说的是“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

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虽然古希腊建筑形式变化较少,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后世许多流派的建筑师,都从古希腊建筑中得到借鉴。

古希腊的祭祀活动在室外进行,因此神庙注重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一般。柱廊使建筑有很强的雕塑感,柱式完全起承重结构作用,支撑着整个建筑。通常来说,古希腊建筑的柱式分为三种: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多立克柱式,没有多余修饰,简洁阳刚;爱奥尼柱式,顶端有两个漩涡状,典雅高贵;科林斯柱式,顶端像个花篮,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复杂华丽。

古希腊文明被古罗马人继续发扬光大。建筑中的柱式到了古罗马时期,由古希腊的三种变成五种,比古希腊柱式多了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五种柱式比例较为接近,已经不再承重,逐渐演变成墙面上的装饰,而券柱、叠柱的运用丰富了建筑形式。

与此同时,罗马人为西方建筑贡献了“拱券”,拱券结构的出现使得建筑空间丰富,常见的三种拱券形式为:筒形拱、十字拱、穹窿。

新闻推荐

“粉红丝带鼓圈”用团体音乐抗癌防癌

活动现场图片。信息时报记者陈少韩摄信息时报讯(记者陈少韩)4月19日,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粉红丝带乳腺关爱...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