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海中学: 教育“百年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采写/信息时报记者 黄淑仪
摄影/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今年要过115岁生日的广州市南海中学,是广州教育界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字号”之一。它曾是“全国最优九所中学之一”,有着“楼外书声连北极,域中文采耀南天”之盛誉。如今,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学校紧紧抓住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机遇,砥砺奋进,内涵提升,特色发展,在繁华西关地上,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硬件升级
功能场室配顶尖设备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在生物探究实验室里,南海中学高一级的学生正根据老师的指引,把制好的玻片装载到数码显微镜下。在这节课上,学生们要观察书本中提到的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过程。插上电源,按下开关,细胞的微型“世界”清晰地出现在显示屏幕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像,轻微移动样本的位置,再用高倍镜观察,两两一组的同学彼此提醒,仔细观察,期间还不忘拉住老师问上几个小问题。“看到了!”课室一角突而其来的轻呼,引来不少注意。此时的屏幕上,深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数目是如此清晰。
“生物实验课,能否让学生看到过程,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今,验证性的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若是用以前的光学显微镜,就不能实现。”身为生物老师,校长谢虎成对学校硬件升级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南海中学按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加大建设力度,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尤其对功能场室重新设计,配备了一批顶尖实验设备。比如在生物探究实验室,就购入了28台单价高达3万元的数码显微镜。此外,还建设了创客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
去年,南海中学投资200万元更新网络系统,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此外,又投资400万元新建了智慧课室,每个学生配一台平板电脑,进行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学校在原有图书馆的基础上增设了“智慧图书馆”,师生可以24小时进行图书借阅。走进南海中学,你会发现整个校园面貌和办学品质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深度教学 U型教学模式,师生齐进步
除校园硬件升级外,南海中学也加快内涵提升的步伐,持续推进深度教学改革。谢虎成表示,深度教学不是为了知识的增量,而是教会学生通过用已知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过去是讲知识,如今是启发思考,整个课堂形态都发生了深刻改变。”谢虎成说。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出“下沉-潜行-上浮”的U型教学模式。
“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知识点为例。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会先把宪法文件的图片展示出来,再跟学生讲课。但在深度教学模式下,这样是不行的。”历史科老师甄翠媛告诉记者,在下沉环节,老师要把知识点跟学生个人经验、生活相结合,这就要求老师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潜行环节,则要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进行精准的提炼、设问,而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到了上浮阶段,还要做到知识的迁移、反思和表达。
“在这个模式下,尽管备课时间几乎翻一番,但效果却是明显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了,成绩也提升了,对我的职业生涯也带来促进作用。”甄翠媛表示。据悉,深度教学模式的推行确实已显成效。近三年,南海中学的高考上线率呈现螺旋形上升趋势,提高幅度一直列同组学校前三名。
当然,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并非空话。2016届毕业生陈虹静在南海中学前后度过了六年中学时光。2013年中考,陈虹静全市排名3021,明明可以选择“更优秀”学校的她,依然选择留在母校。“其实我初中学习并不是特别优秀,尤其是初一、初二成绩在全级也只排二三十名。中考取得的成绩,也跟学校加工能力有关,与其面对名校更激烈的竞争,我更愿意留在自己熟悉的母校。”陈虹静说。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没有错。记者了解到,三年后,陈虹静在全市排名就提升到高三一模的382名了,高考稳定发挥,最终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录取。
师资建设 继续教育经费三年涨12倍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师资,而深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谢虎成表示,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教师数量足、学历水平高,有力保证了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实施。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南海中学构建了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建立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三级培养制度。“年轻老师来到学校,往往只需三年时间,就能独当一面。”谢虎成说。
如今的南海中学,“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教师培训已成常态。仅以“走出去”为例,据统计,2014年该校外出培训教师人数仅为11人,到2017年,该数据猛涨至135人,而继教经费也从7.4万元增加至92万元,三年涨幅达12倍。
此外,学校还大兴教研之风,引导教师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确立课题推动、行动研究、校本教研、名师指导、专家讲座等策略,突出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目前,全校九成以上教师参与研究课题,国家级课题、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区课题38个。近三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68篇,有6篇刊登在核心期刊上。
百年校训
致远精神铸就
学校特色品牌
“在这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学校中,"任重致远"作为最核心的精神,在一批批学子之中传承了下来。这之中,也包括我。它令我勇于接受各种考验,迎接各种困难,并且敞开胸怀,拥抱未来。”在高三一次谈母校就读感受时,陈虹静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她看来,校训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不能只顾自身,要目光长远,勇于担当。陈虹静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大气科学,一方面受到在气象局工作的妈妈的熏染,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到这个专业比较冷门,人才缺乏,希望日后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
陈虹静的身上,流淌着南海中学“任重致远”百年校训的精髓。1912年,学校第三任校长李景康提出“任重致远”四字校训。彼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时局动荡。在这个时期,南海中学积极吸纳最早一批海归知识分子到校任教、引入原版教材开设外语课、试行学分制等,开创了新式教育先河。
百数载办学路,南海中学数度易名变迁,却始终秉承“任重致远”的校训精神。在谢虎成看来,虽历经百年,但如今的社会背景与校训提出时其实并无两样--处在后工业时代的学生,技术革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这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代,淘汰甚至来得更悄无声息。要“致远”,就要具备到达远方的能力。
因此,学校近年来以校训精神提炼办学理念,完备学校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致远教育特色品牌。以学生发展为本,致力开发打造“致远”特色课程,设立了弘志、弘毅、弘图三大课程板块,9个主题,开发了42门校本选修课程,共同指向“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契合时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现在做得还不够好,教育改革至少需要花五到八年时间,而我们正在路上。”谢虎成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海中学定必能再现“楼外书声连北极,域中文采耀南天”的盛况。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何生廷孙毅通讯员交宣报道昨日上午,广州市邮政管理局与广州市公安局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联合召开广州市邮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