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趣碗:古代贵族“炫富”的中国瓷
说起“潘趣碗”,许多人都会觉得陌生,它是古代的外销瓷器之一,是一种尺寸特大的碗,主要用途是调酒,在中国本土很难见到。潘趣碗常常出现在外国人的名画里,它们漂洋过海,在旖旎的香气中,将东方的韵味浸润成西方的风尚,成为贵族用来炫耀地位的中国瓷器。
以欧洲为目标市场的潘趣碗是怎样在古代漂洋过海、深入欧洲人生活的呢?据泰锋文博古玩城专家介绍,大约从唐代起,中国瓷器一路西行走向世界。从唐代瓷器到元青花,整洁华贵的瓷盘、瓷碗、瓷罐等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西方世界的餐具格局。到大航海时代,明代瓷器大量运入欧洲市场,使原本以银质餐具为主的欧洲宫廷,转而使用更时尚也更实用的瓷餐具。瓷器一直是西方人喜爱的酒具,在贝利尼的《诸神的宴会》、委拉斯凯兹的《酒神巴库斯》、维米尔的《老鸨》等欧洲名画中,从“神仙”到百姓都选择瓷器为酒具。“潘趣”一词是由英文“punch”音译而来,最早出现在1632年的英国文献当中。最早的潘趣酒起源于印度,主要由酒、糖、柠檬、茶、香料五种原料调和而成。潘趣酒碗出现于17世纪初,18至20世纪欧洲人在广州和景德镇大量订制潘趣碗,口径从25厘米-60厘米不等。为了使用方便,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用勺将酒舀至高脚杯内饮用。因潘趣碗腹深口大,配套的酒勺大多具有正面朝上的颀长的手柄。在英国画家乔治·纳普顿的画作《第六男爵鲍彻·莱肖像》上,呈现了一个有趣的画面:这位18世纪的英国艺术爱好者和鉴藏家在颠簸的船舱中,一手紧紧抱住一只巨大的酒碗,极力使之保持水平,另一只手握着一把长柄酒勺,对桌面上散落的物件全然不顾。这只大碗就是一只“潘趣碗”,有研究者认为它带有康乾时期广彩瓷器的华贵特色。
用鲜艳浓烈的色调表现中国古代人日常生活场景,潘趣碗因体积硕大,可供描绘、装饰的面积也更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视觉语言”,令许多西方人着迷数百年。专家认为,从潘趣碗出现之日起,便承载了大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我国古代制瓷者为了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创新,将传统绘画技法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相融合,绘画时用色繁复,笔法写实,立体感强,同时运用了一定的透视法则,从油画、版画、素描等绘画方式中学习借鉴,汲取灵感。因潘趣碗华丽夺目、纹饰绘画融会东西方艺术风格而深受欧美人士的喜爱,成为中外艺术风格融合的精品,也成为向世人展示着古代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
新闻推荐
广州外国语学校致力以多元出口看世界,立足湾区显示范 以超强加工能力成为示范性普通高中名片
广州外国语学校的普高班俨然成为全市高中“弯道超车”的代表。广州外国语学校注重学生特长的发展。会说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