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保障,该如何重视?
头条
■冯树盛
善良的人们总是相信,把孩子送给学校,自然而言地就有安全卫生健康的食堂提供食品,自然而然地得到各种细心的呵护。但当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所谓的名校出现学生因食物中毒时,人们才惊呼,惊叹,惊骇!进而要求问责,要求赔偿,要求监管。
食品安全,兹事体大。因此,上至国务院有关部委下至省市职能部门纷纷强调:要高度关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在大家身边,可知可感的,是广东省及广州市就相关问题做了部署,并对校园陪餐制度做了安排。
从报上得知:紧急通知发出,“飞行检查”启动,务求舌尖安全。其中亮点之一是,广铁一中自2016年以来就严格推行“陪餐”制度,由校领导、科组长和学生一起打饭就餐。4月15日新快报的专题报道,对推行一个月来的“陪餐”制度进行走访,发现此制度带来的若干积极变化,比如陪餐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
所有的积极变化,都值得点赞。今天之所以继续讨论校园食品安全保障,确实还有些话想说。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成绩和校舍最易引人注目,食堂后勤学生心理建设等方面,一般人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少数人在教育产业化的名义下,为了牟取更大利润,或食堂外包,或克扣费用,或以劣充好,才弄出近年来时有所闻的丑闻,侵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相对隐蔽的地方,隐藏着经营者的良心或者祸心。
因此,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不仅仅触及安全健康,触及利益,还触及灵魂——教书育人的灵魂。任何一桩校园食品丑闻,都无不是对教育灵魂的羞辱。容忍任何一桩不法交易在眼皮下发生,就如同告诉学生,这间学校其实可能是“假学校”,是一间“学店”,那么,教书育人的灵魂又何以安放,他们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推而论之,校车安全其实也同一道理。所以说,对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校园安全进行“高度重视”,不是文件惯用语,而是说性质的严重性必须正视再正视。
在制度设计上,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其实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关键之处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有家长就认为:校领导“陪吃饭”不如“明厨亮灶”,也希望看准备饭菜的过程,有家长则希望家长也可以陪餐但又担心流于形式。凡此种种,民情可鉴,民意可用,通过媒体平台或其他机会收集到的种种意见建议,均值得考虑。目前,国务院要求2019年学校食堂推行“明厨亮灶”的比例要达到70%,而广州则把这一比例提高至100%,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落实。从技术手段上,利用互联网实时监控,有关部门不打招呼进行抽检,同时还要有专门管道体现学生家长们的权益诉求,都不应成难题,问题在于做不做。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实时互动沟通,过程透明,才能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各方互信,大家才能心安。
“信息对称”的安排是一方面,维权路径的设计则是另一方面。在家长与学校的“博弈”中,家长毕竟处于相对弱势一方,因此,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在舆论监督外,目前行政部门已在行动,司法也在介入,新快报的报道有一条很带劲的新闻:广州市人民检察院近日下发公益诉讼的通知,协同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形成治理合力,依法查处危害校园餐饮安全的违法行为,群众可通过拨打“12309”热线、市人民检察院官方网站或官方微博微信等进行举报。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广州,人们看到,围绕着校园食品安全保障的各方已在积极行动,多方合力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保障有效维权的机制也初现端倪,期待真正落实,达致善治。
新闻推荐
提起红枣这味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你可能吃过不少,在你的印象中,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养颜补血?所以贫血就得多吃点对吗?...